文物资源、文博人才多,考古学科、考古能力强,这既是陕西的“名片”,也是陕西的优势。如何把这两项优势转化成文化强省建设的强大动能?
在11月1日上午,省发展改革委举办的第九期“发改干部大讲堂”中,西北大学校长孙庆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来自省发展改革委机关处室和委属单位、省级有关部门、文化领域企事业单位、部分县(区)、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400余位听众,现场聆听、学习,思考、感悟。

孙庆伟是国内知名学者、考古学界的代表性人物。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考古学组)秘书长,他深耕中国考古学与先秦史研究领域数十年,关于中华文明起源、三代都邑考古的研究成果,成为解读“陕西文化基因”的权威理论。
此次,省发展改革委特邀孙庆伟作主题讲座,既是为贯彻落实文化强省战略部署,开阔干部视野、启发干部思维,也是为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文化自信。

讲座中,孙庆伟围绕“发挥文物考古优势 助力文化强省建设”主题,为大家明晰文物考古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陕西做好文物考古工作,赋能文化强省建设,要“牢记一个根本遵循、用好两种优势资源、强化三个责任意识、凝练四个精神标识”。他以理论为支撑,以数据、实例为佐证,深刻阐述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为根本遵循;要用好文物资源、文博人才资源,创新举措实现文物资源的学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扬优补短建强考古学科、建强考古院、建强博物馆;要强化“学科发展、文化使命、话语转换”三个意识,“活化利用”考古文物,做好文明阐释,做好中华遗产保护、中华文明诠释、中华文化传播,做好政治话语的学术化表达、学术话语的大众化表达和中国话语的国际化表达;要凝练“塑源、铸魂、一统、互鉴”四个精神标识,探寻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传承周代礼乐文明的目标要义,讲好秦汉文明大一统故事,推动中华文明交流互鉴,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更加有力地传播中国价值。

近3个小时转瞬即逝,听众意犹未尽。相互交流中大家表示,本期讲座内容深厚、丰富,引人入胜、启人深思,打破了大家对“考古工作与经济发展关联不高”的固有认知,帮助大家把推动文物考古优势转化为文化强省建设的强大动能打开了思路。
今年以来,省发展改革委在常态化推进“四个走出去”活动、创新落实“五项新机制”、全方位借力“三大外脑智库”、穿透式建立“两个联系”制度的基础上,举全力打造“发改干部大讲堂”和“处长上讲台”两个品牌,先后邀请张学良、张全弟、张维迎、马光远、刘世锦、卢建军等专家学者来到“发改干部大讲堂”,讲授陕西“多彩”增长的方向与路径、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企业家精神、中美贸易战、“十五五”发展的目标战略和陕西创新驱动发展实践,拓展干部视野、增强干部履职能力,打造“冲锋在前、敢于担当、服务大局、能文能武”的发改干部队伍,更好履行发改部门政策研究和经济分析、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投资管理和项目建设、改革和创新、综合统筹和综合平衡五大职能,推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省发展改革委将以本期“发改干部大讲堂”为契机,持续深化“文化赋能发展”理念,在规划引领、项目支撑、产业融合、资金保障等方面,统筹文化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布局,促进文化价值向经济发展动能转化,切实将陕西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撑,为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发改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