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七日,在第三十二届杨凌农高会农业智能装备专题展上,观众围观一款粮仓管理人形机器人(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许奥博摄
本报记者 杨晓梅
“十四五”即将收官,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单”。
回望“十四五”,陕西成绩不俗、亮点纷呈。面对国内外发展形势,全省上下攻坚克难、积厚成势,推动经济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三秦大地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成就的背后,是陕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多维发力强支撑
“全省上下坚持把高质量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每年实施省市重点项目约3500个,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项目落地建设,有力夯实了全省高质量发展基础。”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王青峰介绍。
大抓项目建设,抓大项目建设,是陕西“十四五”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抓手。全省上下深入开展“三个年”活动,凝心聚力谋划、招引、建设高质量项目,扩大有效投资,支撑全省经济总量迈上3.5万亿元台阶。
高质量项目既拉动经济增长,又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渐显成效。
陕汽、比亚迪、吉利等企业的项目投产,带动陕西新能源汽车产量保持在全国前三位;三星闪存芯片扩产、奕斯伟硅产业基地二期等项目建成投产,助推全省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稳居全国千亿级规模第一梯队;陕煤集团、国能集团的2个千亿级重大化工项目开工建设,进一步夯实陕西世界煤化工高地的地位……一批批高质量产业项目,为高质量发展蓄力赋能。
梳理陕西“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可以发现全省综合经济实力的跃升动力还来自创新、开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效能释放、“三项改革”提质扩面,一项项举措重塑着创新体系,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社会发展强的转化通道逐步打通。同时,站上对外开放前沿位置的陕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发展成效引人瞩目。
多个维度协同发力,持续提升陕西综合经济实力。预计今年陕西经济总量较2020年增长约1万亿元。
夯实根基增活力
城乡、区域、收入“三大差距”,是陕西推进高质量发展中需要着力补齐的短板。
11月17日,西延高铁正式从联调联试阶段全面转入运行试验阶段,全线开通运营进入倒计时。这条通向陕北革命老区的高铁开通后,西安至延安的铁路运行时间将从目前的约2.5小时缩短至1小时左右,陕北和关中的联系将更加紧密。
交通设施便捷群众出行,加速区域、城乡间资源流动共享。“十四五”以来,陕西全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纵五横八辐射”铁路骨架网基本形成,“米”字形高铁网主骨架画上了最后一笔;公路总里程从“十四五”初的18万公里增加到目前的19万公里,高速公路省际出口增至27个,形成与周边省会城市的“一日交通圈”;航空网络全球通达,宝鸡、府谷、定边机场建设全面加快;轨道交通日臻完善,西安地铁14号线、6号线二期等7条线路开通。
持续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陕西在就业增收、“一老一小”、教育医疗等领域持续发力,激发县域发展活力,持续增进人民福祉,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陕西80%的国土面积、55%的常住人口、近一半的经济总量在县域,诸多基础性、发展性、战略性资源都集聚在县域。过去5年,全省县域经济蝶变跃升,县域经济总量从1.25万亿元提升到1.68万亿元,生产总值过200亿元的县数量有望翻一番。
陕西城乡收入倍差由2019年的2.93缩小至2024年的2.57,缩小速度快于全国。全省养老服务兜底网织得更密,婴幼儿照护难问题有效缓解,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和县域医疗机构条件持续改善。三秦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
绿色发展拓空间
绿色发展是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亮丽底色。“十四五”时期是陕西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的时期,也是陕西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步伐最大的时期。
作为能源大省,陕西实施产业、能源、供热、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方案,全省单位GDP能耗累计降幅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商洛市入选全国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榆林市、西咸新区入选国家碳达峰试点。
作为秦岭主体部分所在地,陕西牢记“国之大者”,当好秦岭卫士,将秦岭核心保护区98%、重点保护区77%、一般保护区22%的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全力抓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开展秦岭区域矿山整治三年行动,实现秦岭全域网格化管理。2024年,秦岭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达到82.20,较2022年增加15%,朱鹮、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等种群数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省份,陕西扎实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陕西绿色版图正加快由“浅绿”向“深绿”迈进,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48%,黄河干流陕西段连续三年达到Ⅱ类水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