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县始终把民营经济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制定针对性政策,创新特色化模式,开展保姆式服务,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壮大。2023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64.1亿元,占全县GDP比重55.9%、位居全市第一,高于全省4.3个百分点,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强化政策支持保障,助力企业纾难解困。出台实施稳经济35条、稳工贸8条和服务业40条等系列政策,深入开展“百名局长行长联企业纾难解困”活动,选派54名专业干部进驻企业,精准滴灌为企业降本增效。实行组合式税费政策支持,开展惠企政策“应享未享”排查评估,通过财政奖补、信贷支持、入归纳统等办法,为企业减税降费2.41亿元、留抵退税0.46亿元、兑现奖补资金3.2亿元。开展政银企对接会和“双走进”活动,为企业协调担保贷款9.89亿元,完善县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搭建电商直播平台,帮助企业打开市场销售渠道,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销售难等问题。
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扎实践行“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2023年实施重点项目143个、总投资508亿元,其中民间投资建设85个、占年度投资66.7%,2024年将实施重点项目134个、总投资387.9亿元,民间投资79个、占年度投资67.9%,民间投资占比连年提升。优化县域主导产业布局,通过招引培育、项目带动、政策扶持等,吸纳113家民营企业发展绿色食品、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新材料、康养旅游等“五大产业集群”见效成势。统筹政府、企业、群众三方力量,实施“两拆一提升”和“两边一补齐”行动,每季度向社会发布城市发展机会清单和乡村建设任务清单,让民间资本参与城乡建设、促进民生事业发展。
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大力支持产业园区发展,每年设立5000万元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在项目用地、税费减免返还、技术创新、厂房装修和设备搬迁补贴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扶持民营企业55家。实行“政府建、企业租”“企业建、政府帮”等多种模式,建成标准化厂房46万平方米,形成以高新区为龙头,以健康医药、新材料、黄金、电子信息和绿色食品产业园为支撑的“一区五园”发展格局。坚持项目整合、资金捆绑、部门共建,按照城市标准配套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园区道路65公里,管线1800米,实现5G通讯全覆盖,开展“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服务,让企业轻装上阵、快速投产。
打造更优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健康发展。全面落实“营商环境突破年”“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要求,全力推进“放管服”“智能审批”等重点改革,整合“一件事一次办”审批业务150项,建立涉企服务事项清单130项。探索建立联席会商、投诉联动、问题交办、督查考评、借鉴创新、奖优罚差“六项机制”,开展一次办、掌上办、容缺办、就近办、延时办、远程办“六办服务”,形成政务服务、金融支持、要素支撑、沟通协调、社会信用、政策保障“六大体系”。梳理“帮办代办”服务事项72项,组建“帮办代办”团队320人,先后为金时捷电子、普阳时代电源等40家民营企业提供帮办代办服务,推动政务服务由“人找服务”向“服务找人”转变,让企业群众办事更加高效便捷。推行股室长轮岗交流和评价监督制度,开展企业大走访、政银企座谈、企业家早餐会等30余次,帮助解决具体事项61个,打造亲清新型政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