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吴起县:三策助力四领域,数智赋能促营商
市县(区)发改工作信息参阅(2025年第24期,总第157期)
来源:宣教中心 发布时间:2025-04-23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吴起县积极探索创新,通过政务服务、监管模式、服务供给、协同发展等多个维度,全面提升营商环境质量,为企业发展和经济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数字政务“三举措”,提效打造便捷营商通道。一是集成改革,实现审批“加速度”。大力推进“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搭建统一数字化政务服务平台,将市场主体进入特定行业涉及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开办超市、酒店等事项实现“综合许可一次办”,申请审批时限由最长80天压减至10天以内,申请材料减少20余份,极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二是多端协同,拓展服务“新时空”。健全完善网上政务服务办事大厅,积极推广“秦务员”App、陕西政务服务网,构建以政务服务大厅(实体端)为基础,网上办事大厅(电脑端)、手机办事App(移动端)、自助办理机(自助端)为支撑的“四端”办事新格局。2024年以来,共办理各类业务30000余件,群众满意率高达99.9%。三是一窗办理,开启办证“快车道”。设立不动产+税务“一窗受理”窗口,借助“一体化/云TT”平台,将不动产涉税业务全部纳入,工作人员统一受理材料后,网上推送税务部门办理,税务完成征税后转交契税缴款凭证给不动产登记部门。

智能监管“三升级”,营造公平营商氛围。一是分类定策,分级管理“精细化”。运用数字化系统,将经营主体分类,采取差异化服务与管理。Ⅰ类采用非现场监管、数字化平台宣传引导;Ⅱ类精准推送法规政策并定期回访;Ⅲ类“线上联系+实地核查”。二是数智筛查,筑牢信用“防控墙”。构建信用修复信息化机制,动态更新修复台账。借助数字化系统监测主体信用,研判问题、预警风险;推行“两书同达”机制,处罚时同步送达决定书与告知书;完善多渠道修复机制,修复时限从15个工作日压缩至2个工作日,助力市场主体重塑信用。三是数字赋能,柔性监管“显温度”。持续深化柔性执法,制定轻微违法不罚清单并借数字化平台公示。秉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涉企执法优先采用行政指导,给予企业纠错、宽限期,明确分期(延期)缴纳罚款途径,2024年超120起轻微违法免予处罚。

智慧服务“三优化”,满足企业多元诉求。一是智慧办税,纳税体验“新升级”。推广数电发票应用,借助智能甄别系统,防范违法风险。依托电子发票服务平台,提供7×24小时可靠便捷服务。打造“税银智慧服务厅”,常态化开展网上、掌上办税,落实多项“非接触式”办税事项。二是数字引导,经济活跃“添活力”。通过数字化平台掌握企业经营状况,由“上门检查”转变为“主动服务”,为餐饮门店提供广告招牌设置、排烟管道布设等上门指导。2024年以来,走访120余家企业商户,成功解决40余个发展难题。三是智能匹配,人才输送“解企忧”。借助数字化手段,大力推进人才服务优化。搭建人才数据库,整合本地及周边重点产业人才信息,依据企业岗位需求、人才技能等要素,实现精准匹配。搭建线上人才培训与交流平台,邀请专家、学者线上授课。2024年举办超50场培训,2000余人次参与,助力人才知识技能提升。

数据共享“三协同”,激发营商发展活力。一是数字赋能,招投标开启“新征程”。在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领域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一方面借助数字化平台定时或按需发布招标计划,实现全流程电子化。另一方面大力推广远程异地评标,打破空间地域限制,促进专家资源共享,推动项目高效落地。二是数智协同,优化金融“新生态”。在拓展融资渠道上,产品创新依托数据支撑,针对不同群体推出“微捷贷”“纳税e贷”等数字普惠金融产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借大数据完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金融机构依信用数据为企业提供差异化服务,降低信贷门槛,扩大服务范围。三是城乡数据互通,推动融合“促繁荣”。搭建乡村产业发展数据平台,指导农民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共享平台,方便患者就医转诊。同时,依据人口分布与需求数据,科学规划市场等公共设施布局,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以城乡数据互通推动城乡融合,激发营商发展新活力。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