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汉滨区发改局:饮水思源,津陕携手共护绿水青山
来源:安康市发展改革委 发布时间:2025-07-03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近日,1800万元津陕对口协作资金注入汉滨,聚焦蒿坪河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二期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这是继2023年1600万元生态助力后,津陕协作再次为这片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腹地注入强劲动能。受水地与水源地共同书写从“治污攻坚”到“生态惠民”的全新篇章。

标本兼治,技术赋能破难题

资金撬动技术革新,荒沟变身生态样板。2023年,1600万元陕对口协作资金如生态活水注入蒿坪河流域,靶向破解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重金属污染顽疾。在黄泥沟与板沟治理中,创新构建“固废填埋+原位处理”组合技术体系:为14.2万立方米废渣披上混凝土挡渣坝与雨污分流系统的“防漏衣”,在3.6万平方米生态修复区实施“工程治表、生物治本”双轨策略。昔日泛着硫磺色的“磺水沟”,如今水质综合指数较督察时显著优化,超标指标数量及倍数持续递减,推动蒿坪河入汉江口水质稳定保持地表水Ⅱ类标准,实现从污染典型到治理标杆的蝶变跃升。

技术赋能破题攻坚,创新机制长效护航。该项目首创“监测-治理-评估”闭环管理模式,将天津沿海地区的先进治理理念与汉江流域生态特征深度融合。黄泥沟二类固废填埋场的建成,不仅啃下历史遗留废渣整治的“硬骨头”,更成为汉江中上游矿山污染治理的“活教材”,为同类流域生态修复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范式。

联网入户,生态振兴惠民生

矿硐封堵斩断污染链,流域治理再攀新高度。2025年新增1000万资金延续 "清渣-填埋-修复"成熟工艺,在马泥坑及线麻沟治理中首推KEP矿硐封堵技术。通过改性材料对矿硐实施永久性密封,从源头切断酸性废水渗出路径,目前项目已完成70%工程量。待工程收官,该区域重金属污染源将有效消减,蒿坪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将实现二次跃升,构建起从上游矿渣整治到中游水质净化的全链条防护网。

六村联网织密截污网,污水治理点亮生态底色。同步投入800万元实施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以“六村联网、管网入户”为路径,在张滩镇双井村、田湾村等6个村(社区)铺设污水收集管网,实现区域生活污水全纳管处理。项目预计2026年完工后,不仅能根治乡村面源污染,更进一步提升汉江支流水质防线,让“污水变清流”与“乡村变景区”同频共振,为乡村振兴铺就生态基底。

千里协作,完善机制行更远

汉滨区严格按照设计文件组织开展工程建设,按程序进度拨付工程款,确保资金安全。强化工程建设协调推进,实行倒排工期、驻场督办,日报告、周汇总、月调度等方式,全力推进工程建设。严把质量安全,有力保障了工程质量合格和施工安全“零事故”,受到了现场检查的天津援建单位领导及其他省市部门领导高度认可。当地群众也把治理后填埋场作为“网红打卡地”,有力助推了和美乡村建设。通过本项目及其他生态环保项目的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区上下的高度共识和自觉行动,“大环保”格局持续完善。各相关部门管理全面从严,监管责任落到实处;镇严格履行属地责任,紧跟上级调度,坚持不懈抓排查、抓整改、抓规范;广大人民群众和企业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共治、共护、共享”生态保护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涵养地,汉滨区以3400万津陕资金为杠杆,撬动区域生态治理大棋局,确保了一江碧水永续北上,这是对“国之大者”的坚定守护。蒿坪河入汉江口稳定达地表水Ⅱ类标准,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理念的最硬核答卷。津陕协作资金“生态环保要过半”的刚性原则为全国对口协作树立了鲜明的生态优先导向。其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更是技术、机制、理念的深度交融,形成了“目标共定、项目共推、成果共享”的协作新范式,为破解跨区域生态治理难题提供了“汉滨方案”。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