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武功县:以“2+3+N”服务体系优化金融营商环境
市县(区)发改工作信息参阅(2025年第55期,总第188期)
来源:宣教中心 发布时间:2025-08-08

武功县聚焦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部署,以解决小微企业“喊渴”、银行“喊难”为牵引,以金融服务创新为抓手,构建“2+3+N”服务体系,不断深化金融服务内涵,聚力打造活力更足、承办更低、保障更全的金融营商环境,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共建“两个高地”,做优金融供给。坚持借势借力、先行先试,联合浙商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咸阳市分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咸阳市分局,探索打造县域金融服务样板县、示范县。一方面,联合浙商银行西安分行打造县域综合金融生态建设样板县。建立“双组长”工作领导机制,成立“综合金融生态建设工作专班”,设立金融顾问工作室,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逐户摸底造册全县重点企业,搭建县域企业信息库。在此基础上,依据企业发展特性,因户施策,逐户提供相应金融解决方案,开发“武功电商贷”等系列专属产品,为7户企业放贷授信近4000万元。另一方面,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咸阳市分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咸阳市分局建设金融支持电商产业发展示范区,围绕建立信用综合评价体系、丰富专属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加大金融服务平台支撑、提升跨境电商服务能级、加大政策支持措施、完善配套保障措施等6方面,提出20条具体措施,构建“政策精准直达、服务高效便捷、风险防控有力”的电商金融生态体系,深度赋能武功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实施“三项机制”,做优金融生态。坚持政府、银行、基金、担保公司等多轮驱动,不断优化金融服务生态,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一是落细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按照激励相融原则,创新实施“以银行为主体、街镇(园区)协调、部门统筹”工作模式,实行“四张清单”工作机制,即明确联络员清单,确保走访对接不挂空档、落实到人;理出正常经营企业清单,确保找的见企业;形成对接申报清单,由行业部门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初步核实,提升银企对接效率;审定推荐清单,由银行明确放贷要求,确保业务落地。全县共走访市场主体2万多户,提前4个月率先完成省市下达的摸排任务,累计新增贷款8.2亿元。二是完善政金企对接机制。设置金融服务专线,建立民营企业之家工作群,定期推送金融政策“工具箱”,搭建了“线上+线下”沟通平台,逐步形成“每月推介、每季对接、年度总结”政金企沟通对接机制。建立清单制和72小时响应机制,对企业金融需求,实行清单管理,能马上解决的即刻办理;需要时间解决的制定计划,尽早回复。同时,制定金融助力高质量招商引资工作方案,聘请银行、融资担保、投资机构负责人24人组成金融顾问队伍,发挥金融顾问线索提供、信息研判等方面专业优势,推动产业延链补链、赋能企业发展。三是探索“园区+基金+担保”合作机制。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有关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园区+基金+担保”合作机制,举办“投资机构走进高新区(产业园)”系列活动,组织15家投资机构、金融担保平台和武功高新区70多户“专精特新”企业家对接交流,搭建资本与产业常态化对接平台,推动县域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深入实施科创企业融资担保计划,全覆盖建档建库,咸阳市金融担保平台为武功企业新增担保贷款1.3亿元,担保规模位列全市县域第一,被称为政银担合作的“武功范式”。

三是创新“N”项举措,做优金融服务。强化督促考核,支持各银行聚焦快办、易办、好办目标,积极探索贷款服务新举措。一是乘“数”而上促好办。以电商企业为主,推进建立覆盖企业经营、纳税、履约、行政处罚等多维度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开展A/B/C/D四级信用评价,为确定授信额度、实施利率优惠、简化审批程序、减少抵质押要求等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帮办代办促易办。协调银行推出“金融顾问”“青年先锋队”“企小二”等服务,常态化开展“登门行”活动,组织开展“帮代办”,协助企业完善贷款申报手续,确保一次申请、一次办理。比如,武功县某专业合作社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因扩产需要购买仪器。武功联社第一时间安排“金融顾问”上门服务,为合作社发放贷款160万元。三是优简程序促快办。引导银行实行贷款申请材料“三个一”,即将申请资料梳理成为一份“申贷明白纸”、统一公告、一次性告知贷款申请企业,推行“线上办贷”“无纸化办贷”“线上线下融合办贷”等模式,推广“征信快贷”等产品,让金融“活水”更快惠及企业。陕西某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由于缺乏抵押担保措施,企业采购资金紧张。农行武功县支行一周内完成贷款调查、审查审批,为企业发放1000万元“征信快贷”。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