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县以“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为抓手,创新构建“五个三”工作格局,聚焦体制机制改革、服务效能提升、市场环境优化、法治保障强化和舆论氛围营造,多措并举推动营商环境持续提升,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建强“三个机制”,夯实营商环境制度基础。一是建立组织机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 ”的领导小组和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创新“1+3+N”工作模式(即:1个专班统筹、3级联动、N个部门协同),制定《志丹县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2025年行动方案》,夯实工作责任,明确工作任务,确保工作精准落实。二是建立指导督办机制。建立“工作小组周安排、工作专班月调度、领导小组季讲评”和半年、年终不定期督查督办工作机制,重点围绕突出问题、短板弱项开展督查,确保问题及时整改。三是建立成效评价机制。印发《志丹县营商环境突破年工作考核办法》,制定量化考核办法,首创“五度考核法”体系(即:效率度、便利度、满意度、创新度、规范度),将考核结果与干部任用、单位评优直接挂钩,确保取得实效。
聚焦“三块服务”,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一是服务项目建设。推行“三极”审批模式(即:极简申报、极速办理、极优服务),创新工程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机制,通过“多规合一”“并联审批”,审批时限平均缩短60%。推行“项目管家式”服务,成立5个项目审批服务工作专班,有效解决项目审批过程中堵点难点。二是服务企业发展。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档案,智能匹配惠企政策。制定《志丹县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出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全方位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建立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以“申报清单”“推荐清单”确保企业“应贷尽贷”。截至目前,融资需求4.51亿元,实际授信金额4.48亿元,打通了融资惠企利民“最后一公里”。三是服务群众办事。全面实现水电气线上报装和缴费,实行“一窗受理、一表申请、一次办结”,成功打造“10分钟便民服务圈”。目前,累计办理便民服务类事项61328件,办结率达99.98%,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突出“三项特色”,优化市场竞争环境。一是简化企业注销流程。建立容错机制和企业注销网上“高效办成一件事”专区。实行部门注销业务“信息共享、同步指引”,提升办事体验,降低退出成本。截至目前,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公告时间由45天压缩为20天,办理注销业务423户。二是开展“到企业一线服务”活动。变“企业找服务”为“服务送上门”,职能部门主动靠前发力,在项目勘验、企业经营、群众需求等方面开展一线服务。截至目前,共开展服务活动5次,累计提供志愿服务300余项,收集企业建议3条,现场解决问题3个,有效提升了政务服务效率。三是创新“税务管家服务站”服务模式。县税务局以专业化、精准化、全周期的“管家式”服务,打造集政策咨询、诉求响应、风险防控于一体的服务阵地,税务管家已覆盖全县6个服务片区87个重点项目,为企业提供“家门口”的办税辅导和政策咨询,实现“10分钟办税圈”。累计为企业解决涉税难题5个,电话辅导纳税人60余次,发放“税务管家联络卡”12张。
强化“三个行动”,筑牢法治保障体系。一是开展规范涉企执法检查行动。开展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及油气区治安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阻挠施工、偷盗物资等违法行为。查处镇办、村组自设门槛,在油气田施工作业中收取入场费、进场费、井眼费、押金等影响企业正常经营行为。截止目前,共计办理涉油气案件2起,化解涉油气矛盾纠纷6起,办理涉企案件5起,涉案金额3400余万元,挽回经济损失41.06万余元。二是开展“征管强基”行动。聚焦油服、建筑、运输、伴生气等本地重点行业,按企业规模分类开展专题培训,为其提供“量体裁衣”式政策辅导,建立“1+1+6+N”模式夯实征管基础,通过“存量数据治理+动态模式优化”双管齐下,大力开展“征管强基”行动,实现行业管理规范化、风险防控精准化,筑牢税费征管数据基石。截至目前,为企业解决问题12项,解读政策67次。三是开展打击知识产权侵权犯罪行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设立了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服务站和“知识产权服务咨询”窗口。将侵权纳入企业信用记录,对重复侵权主体“双随机”抽查比例提高至50%,形成“一处侵权、处处受限”震慑效应。截至目前,开展专项执法4次,查处侵权案件1件,没收违法所得78.4万元,重点领域侵权排查覆盖率达100%。申请商标20件,注册7件,有效注册量839件,年累计授权量13件,有效发明总量8件。
创新“三条举措”,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一是打造“红都”营商环境服务名片。深入社区、企业、园区解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向市场主体发放红都营商环境二维码服务名片,实现扫码显示服务事项清单,为市场主体办事提供便捷。二是拓展便民渠道。制定《志丹县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处理办法(试行)》,设立营商环境投诉举报热线电话、举报箱,发布投诉举报公告,广泛收集企业和群众诉求,及时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深入企业走访10余次,召开企业座谈会2次,切实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三是加强政策宣传。利用电视、门户网站、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媒体,累计宣传5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大力宣传营商环境惠民利企政策,提升企业群众知晓率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