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吴起县紧扣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部署,以“721”工作法为抓手,将“服务、管理、执法”深度融合,通过暖心服务厚植民生沃土、精细管理破解城市难题、规范执法守护市场秩序,在城市精细化治理中激活市场活力,实现城市管理力度与营商环境温度的同频共振,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城管动能。
70%靠服务:厚植为民情怀,激活市场“烟火气”。坚持把服务挺在前面,以“便民利民、助企惠民”为导向,聚焦流动摊贩经营需求与市民消费需求,破解“占道经营”与“民生就业”矛盾,为市场主体纾困、为夜间经济赋能。实施流动摊贩“安家工程”。聚焦流动摊贩“无处经营、无序经营”痛点,在不占用盲道、消防通道、城市绿地及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推行“一点一策、一街一策”治理模式,因地制宜规划经营空间。目前已合理设置夜市摊位13处、水果及农副产品临时摊位10处、早市便民市场2处,共计提供临时经营摊位184个,既解决了占道经营、乱摆乱放等“城市病”,又为180余户经营主体保住“生计饭碗”。守护夜间经营秩序。针对城豪湾、刘渠子、二中、开发区、后大桥等夜间消费集中区域,组建“城管蓝”巡查队伍,实行“错时巡查+文明劝导”机制。执法队员每日傍晚提前到岗,指导摊主规范铺设防油垫、安全使用照明设备,协助维护摊位周边环境卫生,同时保障市民夜间出行安全与消费体验。2025年以来,夜间消费带动相关经营主体营收同比提升30%,“烟火气”与“整洁度”实现双向共赢。设立便民疏导点。通过优化夜市设置、划定临时经营区域,为流动摊贩打造固定“经营家园”,促进夜经济向好发展。规范后的摊点群让城市在整洁有序中焕发新生机,实现城市治理与民生需求的良性互动,让“夜间经济带”成为照亮民生、温暖人心的坐标。
20%靠管理:织密精细管理网络,提升服务效能。以精细化、常态化管理为抓手,构建全时段、全覆盖的城市管理体系,既保障城市秩序井然,又为市场主体营造稳定、可预期的经营环境。推行差异化管理模式。实行“一点一策”“一街一策”,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管理需求,采取徒步执法与定点值守、日常管理与错时执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早晨、夜间等流动摊贩集中时段为抓手,提前守点引导,防止出现“马路市场”;以水果店、电动自行车经营店等重点行业为突破口,组织相关中队、业务科室约谈重点占道经营商户86户,从法律后果、法律规范、管理现状等方面开展宣传解读,引导商户提高法治意识,规范经营行为。深化网格化管理。以文明城市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在全面巡查基础上,常态化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改变以往“突击集中整治后易反弹”的问题,明确网格管理责任,避免推诿扯皮,提升管理效率,实现城市管理长效化。通过网格化管理,及时响应商户与市民诉求,有效维护市容环境秩序,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经营氛围。
10%靠执法:坚持法理相融原则,破解管理难题。秉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执法理念,在规范执法中维护市场公平秩序,既保障法律法规严肃性,又体现营商环境的人文温度。优先开展教育引导。在市容环境提升过程中,对轻微违法违规行为,通过说服教育、劝导示范等方式,引导当事人主动改正。制定轻微违法不罚清单,对首次违法、及时整改且未造成危害后果的行为,不予处罚,以柔性执法传递城市管理温度。依法查处突出问题。对屡教不改、影响恶劣的违法行为,严格依法查处,起到警示震慑作用。今年以来,针对某住宅小区内长期存在的私搭乱建问题,成立执法工作组,摸清底数、建立台账、明晰权责,通过上门沟通、宣传法律法规,结合现场办公、会商研判、联合执法等方式,对在建违法建设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拆除,维护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严肃性。保障特殊时段环境秩序。中高考期间,执法人员开展夜间巡查,对无视中高考停止施工的相关通知、执法人员批评教育后仍不改正、情节严重的项目工地按照法定程序依法处罚,既保障考生利益,又维护市场经营的公平环境。
吴起县将继续以“721”工作法为指引,不断优化城市管理举措,在城市管理与民生需求、营商环境优化的“相融共生”中持续发力,彰显城市管理者的责任与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