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全力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之八十五:咸阳三原县
来源:县域处 发布时间:2025-02-26

量质并进筑基石  县域经济谱新篇

近年来,三原县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围绕绿色食品加工、先进制造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做优做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全面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5%,主导产业产值达到120.5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52.3%,带动3.1万人就业。

聚焦资源配置,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一是推进产业园区提档升级。以省级三原高新区为依托,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目标,实施园区承载力提升工程,培育壮大乳制品肉制品及休闲食品加工首位产业发展。2024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29.81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07.61亿元。先后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全省首批特色专业园区、省级绿色工业园区、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市级数字经济示范园。二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开展“百名博士进三原”“科技大使三原行”系列活动,与西安交大、西北农林科大等高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40余份,共建三原食品加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5个产学研基地。依托秦创原创促中心,培训科技经纪人55名,精准匹配技术需求60项,年度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2.9亿元。三是促进产业链扩能增效。以伊利、达利、娃哈哈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实现了“生产-包装-仓储-运输”一体化的食品加工产业链条,延链补链与招大引强相结合,做大做强食品专用设备、食品成套生产线企业,打造西北地区最大的现代食品工业聚集区。目前产品销售已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加拿大及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味在舌尖、链在三原”的产业品牌日趋响亮。全县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计54家,2024年产值达90亿元。

聚焦科技创新,提升高质量发展能级。一是大力落实政策措施。设立1000万元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优势食品企业扩能改造、改进技术、开发新品。2024年累计兑现各类涉企政策奖补资金1300万元,支持项目30个。召开政银企对接服务会5场,全年为企业协调贷款5.3亿元。二是聚力做强科创企业。先后建立三原县企业研发机构备案及新产品开发信息库、隐形冠军培育库、数字化应用场景储备库、创建绿色工厂企业培育库。2024年通过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户,省级瞪羚企业4户,国家级绿色工厂1户,省级绿色工厂2户。截至目前,全县累计“五上”企业305户,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74户,高新技术企业10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2家。三是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制定出台《三原县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三年规划》,积极引导航空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聚链成群,打造大西安装备制造业零部件供应基地。建立县域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产品名录库,成功引进富盛超拓汽车零部件生产线项目落户,累计建设投产年产100万件汽车零部件、汽车内饰件生产线等15个汽车零部件项目,基本形成了以11户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为代表的产业集群雏形,年产值达6.48亿元。

聚焦营商环境,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一是精准对接产才需求。创新“基金+产业链”招商模式,精准招引包装、物流企业落户。截至目前,招引11家知名食品企业入驻,总投资达40.33亿元。召开线下综合性人才招聘会10场,累计向联塑、娃哈哈等主导产业重点企业输送就业人才1800人。二是全面提升服务效能。大力推动“放管服”改革,1633项审批、公共服务事项实现窗口办理,79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区办理。实现重大项目建设并联审批,累计办理相关事项140个;推进投资项目“容缺受理+承诺制”,高质量审批办理177件项目;扎实开展“五上”企业走访活动,解决8类问题共计56个,减免退缓税费4.13亿元,三原高新区营商环境案列获评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三是优化利用资源配置。以政府主导盘活存量土地,积极优化资源配置为抓手,积极推进土地集约利用。焦化厂改造后的公铁联运物流园区年均贡献税收超过1700万元,间接带动近1000名货运司机就业。国有砖厂转变为仓储物流用地,土地利用效率提升超过14倍。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