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咸阳市长武县持续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企业需求,多措并举共建更优营商环境,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开展助企纾困服务。坚持“无事不扰、有需必应”原则,大力推行“服务型”行政执法活动,认真倾听、快速响应,及时反馈企业诉求,用心用情用力帮助企业发展。积极开展大走访、大调研等助企纾困服务活动,全面摸排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等经营主体融资需求,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通过“面对面”倾听,“零距离”服务,关注企业发展,倾听企业建议、了解企业诉求、为企排忧解难、助企加快发展。
二是完善政企恳谈机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服务,积极畅通沟通渠道,打通政企沟通“最后一公里”,通过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健全经营主体诉求反馈机制,听取和回应经营主体意见诉求,依法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组织召开了人大第三调研组座谈会,在会上就人大代表、企业代表分别提出的相关问题形成了总结报告,构建“企业更满意”的要素环境。
三是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对重点培育的科技创新企业、拟纳规工业企业分类别、分梯队进行跟踪上门服务。组织陕西金醇古酒业有限公司、陕西长资乐鹤酿造有限公司、陕西乾富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成功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同时组织企业成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7家、成功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32家。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投入有了显著提升。
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畅通有效的政企沟通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及时听取市场主体的反映和诉求;打造区域品牌,深入开展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和商标品牌富农行动,促进地方品牌建设和地理标志发展。扩大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范围,积极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推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组织开展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假冒专利、商标侵权、专利侵权、地理标志侵权违法行为,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调查,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
五是推行柔性执法模式。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计划,提高“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事项覆盖率。大力推行“首违不罚”“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减轻处罚”等包容审慎监管措施,减少现场检查频次,坚持宽严相济、处罚与教育并重原则,推广使用说服教育、行政指导、首违不罚、轻微免罚、轻微违法告知承诺制等“柔性执法”手段,使行政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大力营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六是优化综合查一次。对企业、商户、群众反映的各类需求和意见建议实现“一窗受理、跨部门对接、高效反馈”。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和“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机制,平衡好“宁静工作日”和行政执法检查,推动监管信息共享互认,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最大限度保障企业生产经营。为提高监管效率并减少对企业正常运营的干扰,严格控制涉企行政执法检查频次,坚决杜绝选择性检查、重复检查、频繁检查等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
七是创新科技资源集聚。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共同建设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长武站,筹备建设县域“三大产业”研究院,招引科技项目、企业和人才资源,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充分用好用活500万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机制,进一步调动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积极性,解决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风险的后顾之忧。
八是严格规范涉企执法。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实现执法信息及时公示、执法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全覆盖。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裁量权,依法梳理、细化和量化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坚持“过罚相当”,严禁“以罚代管”,坚决杜绝违反执法程序、滥用自由裁量权的执法行为。
九是建立简案快办机制。对违法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案情相对简单,且市场主体对违法事实、法律适用没有异议的案件,在确保各方合法权利的前提下,经市场主体申请,可以启动简易案件快速办理机制。行政执法单位采取简化取证方式、加快案件审核审批速度、优化文书制作、缩短办案周期等措施,实行案件快速办理。
十是加强涉企收费监管。健全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将所有收费项目均纳入清单并对社会公开,明确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收费额度,清单之外一律不得收费,依法依规对存量涉企收费政策进行清理。对擅自提高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的行为,坚决予以纠正;健全涉企收费监测评估制度,优化问题线索收集和处理机制,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治理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