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开展以来,延安市宜川县聚焦“宜川宜商·宜川宜业”营商品牌,坚持高位统筹、高标定位、高效推进,深化改革创新,整合资源力量,提升服务效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宜川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坚持组织引领、合力攻坚,“一盘棋”联动解难。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工作,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组建营商环境服务中心,建立营商环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针对突出问题,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推动,构建起 “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办公室组织实施、营商中心推进落实”的工作体系。同时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纳入乡镇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强化督促检查,严格考核评比,有力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各项举措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二、坚持以企为本、靶向评价,“一把尺”衡量质效。县营商办与纪检、组织部门联动,择优引入第三方机构,每季度召开“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说了算”测评大会,由企业当考官,背靠背对涉企审批、执法、要素供应的28个部门单位及其264名服务企业“四类人员”进行现场测评,重点评判办事效率高不高、服务态度好不好、工作作风实不实,并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惩戒相结合,制定测评结果运用办法,与干部评先评优、推荐使用相挂钩。2023年以来,累计举办测评大会8次,参与测评企业由101家增加到217家,满意率由70.2%提升到98.2%,提拔重用营商环境战线优秀干部45人。
三、坚持改革创新、便企利民,“一张网”高效联办。纵深推进“小切口”改革,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升级改造政务服务大厅,17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和便民服务事项集中到53个窗口统一办理,行政许可事项、政务服务事项集中办理率达到98.7%、92%,分别较2022年提升16.7和16个百分点。创新建立“八办”、三卡一牌、证照临期提醒等服务机制,组建批前会商、“4+N”金牌服务、“一站式”审批三支团队,“五上”企业“一对一”配备综合、金融、税务、警务、法律、人社“六位一体”服务专员,重点项目配备全程帮办代办专员,有效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时效度。打造全市首家税银智慧服务厅,“税银合作”机制荣获全省营商环境典型案例三等奖。坚持“会前协调+现场踏勘+有解思维”,常态化“解扣”“解难”,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2023年以来,全县新增市场主体2643户,新注册企业440户,其中外来企业注册落地138户。
四、坚持政策激励、人文关怀,“一条心”安商护商。县财政全额出资,组织160名民营企业家分期分批赴浙江大学开展“学用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升企业家敢闯、敢干、敢拼的创业能力和实践水平。落实30名县级领导干部包抓159家重点企业,协助企业群众解决融资贷款、减税降费、环境保障、人才招聘、产品销售等困难问题95件。顶格执行减税降费退税、清欠中小企业账款政策,最大限度为企业降本增效,荣获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全省先进单位”称号。借助集团化办学、紧密型医共体、融救助机制等优势,帮助企业职工解决子女上学、就医、住房等困难,传递“宜川温度”。以“零容忍”态度严惩破坏营商环境行为,依法依规查处营商环境领域问题28件35人,有效发挥了教育震慑作用,构建了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政商关系。
五、坚持舆论引导、典型带动,“一面旗”铸造品牌。在政府网站开通优化营商环境专栏,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企业巡诊交流、谋策定向,全力提升企业政策知晓率及运用力。跟进总结提炼营商环境先进经验,及时宣传推广,召开营商环境经验交流会3次,编制《营商专报》49期,优秀典型经验做法被陕西日报、延安日报、中国营商环境等主流媒体平台及市级以上业务部门网站刊发报道百余篇,赢得了投资宜川就是投资未来,选择宜川就是选择发展的良好声誉,铸造了“宜川宜商·宜川宜业”营商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