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与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延安市子长市围绕激发市场活力、优化服务效能、强化要素保障、提升法治水平,制定以下系统性解决方案,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为原则,聚焦市场主体关切,通过机制创新、流程再造、监督强化和法治保障,实现项目审批提速30%以上、企业满意度提升至95%、年度重点项目开工率100%,打造全市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一、强化组织保障,压实责任链条。一是领导包抓机制。党政领导班子全员包联重点项目,实施“一项目一专班”模式。包抓领导在项目规划阶段,积极参与项目定位研讨,确保项目符合城市发展战略与产业布局。在审批环节,协调相关部门,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审批进程。建设期间,定期深入施工现场,及时解决施工难题。投产前,协助企业做好设备调试、人员培训等工作。设立重点项目“红黄绿”三色动态管理台账,包抓领导每周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等方式跟进进度,重大问题直报市委常委会协调,确保责任到人、服务到企。二是协同推进机制。组建由发改局牵头的跨部门联合服务组,整合自然资源、环保、住建等部门资源。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并联审批综合窗口”,企业提交材料后,窗口工作人员统一收件、分发,各部门同步开展土地预审、环评、施工许可等审批工作,实现“一窗受理、并联审批”,大幅缩短审批周期。
二、优化审批服务,打造高效政务环境。一是极简审批模式推行“容缺受理+承诺制”,梳理可容缺材料清单,明确告知企业。非核心材料缺失项目可先行审批,企业签订承诺书,明确补正时限,超期未补纳入信用惩戒。试点“拿地即开工”,对符合规划条件的工业项目,在土地出让期间,自然资源部门提前介入,同步开展设计方案预审,各部门提前沟通,确保审批周期压缩至15个工作日内。二是智慧政务平台。升级“子长市企业服务云平台”,增加在线预约、智能客服等功能,实现涉企服务“一网通办”。建立政策精准匹配系统,运用大数据分析企业行业类型、规模、经营状况等信息,自动向企业推送适用政策,并提供政策解读、申报指南等服务,确保惠企政策“应享尽享”。
三、构建闭环监管,保障项目快速落地。一是全周期督导机制。周解扣:每周召开项目问题协调会,相关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会。本级问题3日内办结,需上级支持问题7日内形成解决方案并持续跟踪。月调度:每月召开项目推进会,通过数据对比、现场汇报等方式评估项目进度,对未达进度项目责任单位公开通报,连续2次滞后项目启动问责程序。二是用地智能监管。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技术,建立“田长制”“林长制”数字化监管平台。设定用地红线、建设范围等参数,对未批先建、少批多占行为实时预警,执法人员接到预警后迅速核实处理,确保违法用地7日内整改到位。
四、优化法治环境,护航企业发展。一是法治护航专项行动。公安、司法部门联合设立“项目警务室”,配备专业警力,对强揽工程、阻挠施工等行为24小时内快速出警处置。建立涉企案件“绿色通道”,法院设立专门审判团队,对拖欠账款、合同纠纷等案件优先审理、限时办结,提高司法效率。二是信用联合奖惩。完善企业信用档案,整合市场监管、税务、金融等多部门信用信息。对失信主体在招投标、融资授信、政府采购等方面实施联合惩戒;对守信企业提供“容缺受理”“免检免扰”等激励政策,引导企业诚信经营。
五、深化政企互动,构建亲清关系。一是企业家参与决策机制。每季度召开“营商圆桌会议”,邀请不同行业、规模的企业家代表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充分听取意见。重大项目规划邀请行业协会参与前期论证,提高规划科学性。设立“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市级领导对口联系重点企业,定期走访,问题直报市长办公会督办。二是行风评议常态化。每季度组织企业对39个涉企部门进行满意度测评,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访谈等方式收集意见。连续2次“较差”单位主要负责人诫勉谈话,测评结果纳入年度考核并在政府官网、媒体平台公开通报。
六、强化纪律保障,净化营商生态。一是“十严禁”专项整治。严查吃拿卡要、推诿扯皮、滥用执法权等行为,营商办联合市纪委监委设立营商环境举报专线、二维码投诉平台,鼓励企业、群众举报。实行“一案双查”,查当事人责任同时查主管领导责任。开展“清风护企”行动,对历史遗留的政府欠款建立清偿台账,制定还款计划,2024年底前化解存量欠款90%以上。二是媒体乱象治理。联合网信办、公安部门打击“新闻敲诈”“网络水军”,建立舆情监测系统,实时监测企业负面舆情。建立企业负面舆情快速响应机制,不实信息24小时内澄清,维护企业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