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产业“含新量” 增强产业“含绿量”
聚力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硬基础
商南县通过清晰的产业规划体系、强有力的项目抓手、深入的绿色转型实践以及坚实的平台支撑,有效提升了产业的“含新量”与“含绿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成效,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一谱两图两清单”的系统规划方法,生态价值金融化的创新实践,还有零碳园区的前瞻性布局是突出亮点做法。上半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40.65亿元,增长6.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8%,农业总产值、增加值增长3.1%、2.9%。
一、坚持规划引领,加快产业体系特色化建设。
一是科学谋划布局“一谱两图两清单”。通过《商南县重点产业链招商科技金融导引图谱》,产业链提档升级作战图、县域主导产业分布图,重点任务细化清单、项目清单,明确产业发展路径和方向。二是构建“1+4+11”产业体系。1个首位产业:茶旅融合产业。4大产业链群:新农业、新材料、大旅游、大健康。11条重点产业链:茶、绿色食品、钒、硅、镁、铁、康养、旅游、电子信息及智能制造、清洁能源、新型建材。三是培育壮大重点产业链群。分类施策,统筹安排、有序推进,实现全县优势特色资源的有效利用。现有中剑实业、天和泥浆等“五上”企业132家,占全县五上企业比重88%;上下游配套企业1190家,上半年“四大产业链群”产值达65.8亿元,链群效益不断显现。
二、强化项目牵引,提升产业向“新”而行。
一是做精项目谋划。围绕“两新两大”产业链群和11条重点链,精准对接国家政策,谋划储备项目38个,总投资102.66亿元。二是强化项目招引。以延链补链强链为核心,县级领导带头叩门招商。今年上半年引进链主项目(如电子线束、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签约延链补链强链项目13个,总投资22.06亿元。三是强推项目建设。推行“三三三四五”项目管理调度机制,2025年度共实施15个省市重点产业链项目,年度投资12.84亿元。截至二季度,5个省级重点产业链项目全部开工,投资完成率73.63%,10个市级重点产业链项目开工8个,投资完成率50.32%。
三、激活低碳动能,增强产业向“绿”转型。
一是壮大乡村产业。巩固茶旅融合首位产业,实施老茶园保护改造,全县茶园达29万亩;提升3个茶旅融合产业园综合配套。发展“一片叶、一条鱼、一桌膳、一域游”特色产业,目前养殖冷泉鱼600万尾,推广“冷泉鱼宴”等特色主题药膳。二是挖掘生态价值。通过生态价值转化金融e站发放绿色贷款,二季度余额4.2亿,增速43.28%。推进生态资源权益交易,实施4个乡镇“双储林”项目建设,碳汇开发权流转17.7万亩。核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VEP)(茶海公园、试马红庙VEP)价值29.9亿元。三是发展循环经济。围绕循环型企业和园区,推进钒、硅、镁等循环产业链。强化与中科院地环所合作,取得关键技术突破。镁橄榄岩尾矿全量化综合利用工业化试验成功,形成固废尾矿绿色循环经济链。以创建绿色园区为基础,启动零碳园区创建。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园区产业结构、能源消耗、碳排放现状等整体概况进行全面分析,编制创建申报书,突出园区零碳绿色创新点和竞争力,力争8月底通过专家评审。
四、提升产业平台,助力产业向“智”跃升。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与西安交大、西北农林等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建成秦创原商南孵化中心等2个科创平台、6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9家。二是拓展产业布局。破解空间制约土地瓶颈问题,建成总面积达3873亩的现代材料、硅科技、镁材料、电子信息“四大产业园”,形成“一区四园”全新布局,二季度园区主导产业产值15.65亿元,占经开区工业总产值的91.5%,产业集聚效应显著。三是提升配套能力。启动变电站、新材料研发基地等项目建设;提升“四大园区”配套水平,建成标准化厂房41万平方米,盘活闲置厂房4.2万平方米,靶向招引循环经济等领域优质企业,今年以来新增入园企业6家,商南经开区获评全市提标扩容先进集体。
下一步,商南县持续深化“1+4+11”产业体系,推动“四大产业链群”总产值突破160亿元,打好重点产业链群建设硬仗,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