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信用+调解”新模式  开创商事纠纷调解解决新路径——营商环境突破年系列报道第473期
来源:民营局 发布时间:2025-08-13

为高效柔性化解纠纷、优化营商环境,宝鸡商事纠纷信用调解中心挖掘信用价值,以“事前预防、事中管控、事后闭环”为核心策略,将信用管理全面且深入地贯穿调解全流程,逐步打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信用赋能调解的工作方法和体系,推动商事调解工作提质增效。

一、信用前置,筑牢调解根基

一是构建信用评估体系,夯实调解工作根基。在调解启动前,充分整合宝鸡信用信息平台、中国裁判文书公开网等权威数据资源,对涉事企业的工商登记、纳税记录、合同履约、司法诉讼等信息进行全面采集。运用大数据分析与专业评估模型,对双方信用记录进行深度核查与综合研判,精准识别纠纷产生的内在诱因,科学评估调解工作的复杂程度及当事人的调解意愿,为后续制定个性化、针对性的调解策略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与决策依据。二是推行信用承诺机制,强化履约责任约束。自受理调解申请伊始,即要求纠纷双方签订《信用承诺书》,以书面契约形式明确双方在调解全程的诚信义务。着重强调在调解协议达成后,必须严格履行约定义务,自愿接受全流程履约监督,对拒不履行或不当履行的失信行为,自愿承担包括但不限于失信信息公示、跨部门联合惩戒等法律后果。通过将信用约束贯穿调解申请、协议达成、履约监督全流程,有效保障调解工作质效,确保调解协议落地见效。

二、信用驱动,提升调解效能

一是明晰信用规则,强化责任认知。调解全程向当事人系统阐释信用规则,重点解读失信行为对政府采购、银行信贷、招投标等经营活动产生的直接负面影响。二是贯穿信用内核,深化价值引导。将信用理念深度融入调解方案设计与执行全链条,向当事人深入分析调解和解的多重价值。详细说明诉讼败诉可能导致的信用负面信息公开风险,以及由此引发的市场信任度下降、融资渠道受阻等连锁反应,推动信用理念全方位渗透调解各环节,引导当事人从维护自身信用价值的长远视角出发,理性选择和解路径,实现纠纷化解与信用建设的双重目标。三是实施精准施策,分类靶向引导。依托企业信用档案及专业评估结果,开展差异化调解引导。对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以维护其市场声誉、品牌形象为着力点,激发企业主动和解的积极性;对存在信用瑕疵的企业,则着重强调妥善解决纠纷是修复信用的重要契机,通过政策解读与案例分析,引导其积极履行调解义务,逐步重塑企业信用价值。

三、信用闭环,巩固调解成果

一是强化履约动态监管,筑牢风险防控防线。在调解协议履行期限届满前15日,向当事人发出《协议履行告知书》。通过构建“预警 - 告知 - 督促”的全链条机制,有效降低违约风险,保障调解协议刚性执行。二是构建信用修复闭环,激活企业发展动能。针对调解过程中存在失信行为,事后主动整改、积极履行协议的企业,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联合专业信用服务机构量身定制信用修复方案。形成“失信治理 - 主动修复 - 信用重塑”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切实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自2024年4月宝鸡商事纠纷信用调解中心成立以来,累计收到案件416件,受理案件153件,调解成功133件(标的涉及金额4291.33万元),调解成功率87%,“商事纠纷信用调解的探索与实践”案例被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信用委员会、中国合作贸易企业协会金融与信用委员会评为“2024年信用服务机构实践案例”。调解范围持续拓展,已覆盖贸易纠纷、合同纠纷、金融纠纷等多个商事领域。在信用管理机制驱动下,众多纠纷免于冗长诉讼,实现高效化解,为企业节省了时间与精力成本,获得商事主体的认可。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