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先后出台《西安市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西安市大力服务民营经济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全市民营经济延续良好发展态势。2025年上半年,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3216.5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9.8%;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的 39.0%,同比增长10.6%;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319.41万户,“五上”民营企业11162户,占全部“五上”企业的81.6%;全市民营高新技术企业1.2万家,占全市88.6%;累计培育民营“小巨人”企业136户、占全市79%,民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65户、占全市80%。
一、环境舒心,促进市场更公平。一是构建公平准入环境,拓展市场准入、市场竞争重点领域改革。开展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破壁”行动,印发《2025年推动招标投标创新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实施方案》,推动市场准入、劳动保障、金融服务、市场竞争、工程建设招投标等重点领域改革,对投资人实行无差别的国民待遇一致原则,实现“非禁即入、规则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二是推行行政政策竞争审查,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修订《西安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把公平竞争审查环节嵌入政府部门文件制定流程。三是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构建容错纠错机制。出台《西安市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西安市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工作方案》,完善行政执法轻罚免罚“两个清单”(《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轻微违法行为减轻行政处罚清单》)和“四新经济”主体两轻一免“三个清单”(“四新经济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清单”“四新经济领域违法行为应当减轻或从轻处罚清单”“四新经济领域违法行为可以减轻或从轻处罚清单”),建立与创新创业相适应的包容审慎监管制度。
二、政策暖心,增强民企获得感。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制定了《西安市贯彻落实陕西省大力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任务清单》《西安市大力服务民营经济若干措施》。近3年,市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奖补民营企业项目数量占比、资金规模占比均超过60%。二是优化“西安政策通”平台功能,推行政策“一网通办+免申即享”,实现政策精准推送、阳光公开、快速兑现。三是构建“互联网+监管”特色监管体系,实现了监管事项全梳理、基本信息全公示,企业群众随时随地可通过手机端查询掌握执法事项清单、执法人员信息等,在全国尚属首家,有效提高了监管工作透明度。四是加大政府采购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力度,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的通知》,市区两级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免收招标文件工本费和招标保证金,超过200万元的货物和服务采购项目、超过 400 万元的工程采购项目中适宜由中小企业提供的, 预留该部分采购项目预算总额由30%阶段性提高到40%,预留给小微企业的比例不低于70%。
三、服务贴心,助力民企快成长。一是采取政企沟通会、政企早餐会、政策宣讲会等形式开展线下政企沟通活动,2025年上半年,全市各级召开各种形式政企沟通、对接会180余场次,参与企业3076户次,协调解决问题1200余个。二是深入开展“双包一解”活动,实行“双通道”模式,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路。2024年以来,全市479名助企专员累计深入企业一线走访,协调解决问题766个。三是建立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常态化机制,公开发布项目推介清单。创新设立“西安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突出贡献奖”,旨在激发我市民营企业发展活力,激励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四是深入落实政企协商座谈机制,推动《西商·市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工作规则(试行)》落地落实,定期举办“西商·市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协调解决企业在我市投资和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困难。
四、组织关心,加快人才大培养。一是通过线上培训、线下辅导、宣讲交流等多种形式,引导民营经济人士准确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广大民营经济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行动自觉。二是积极支持企业人才工作,下放人才评审权限,向西安华为、中软国际等重点产业领域优质企业下放西安市地区优秀人才和实用储备人才自主评价权限,激发用人主体活力。三是实施“西安先进制造领军人才培养工程”,设立博士后创新基地,在比亚迪汽车等6家企业设立西安市博士后创新基地。四是大力宣传优秀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先进事迹,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明确政企交往“正面清单”,划出政企交往“负面清单”,促进正常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