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全力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之二十:兴平市
来源:县域处 发布时间:2025-09-04

激活新动能提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兴平市以“八场硬仗”为统领,以“三航一新”首位产业为引擎,通过狠抓项目建设和政策创新,全力推动县域经济实现质与量的双提升。上半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31.1亿元,增长5.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8%。

一、围绕目标,“三个聚焦”明确主攻方向。针对“产业不强、平台不优、动能不足”的瓶颈,兴平市确立了三大攻坚路径。一是聚焦首位产业集群化。全力发展“三航一新”产业,通过政策与要素倾斜,推动其从零散分布向集群发展跃升,打造经济“顶梁柱”。二是聚焦平台载体专业化。以高新区为主战场,深化“秦创原”创新驱动,推行“标准地”供应,打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阵地”。三是聚焦要素保障常态化。创新“三级监测+项目管家”模式,精准打通土地、资金、政策等堵点,确保资源向优质项目集中。

二、创新赋能,激发产业发展活力。一是首位产业增长强劲。上半年,“三航一新”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90.08亿元,增速10.32%。大力培育创新主体,新增规上工业企业7户、高新技术企业6户、科技型企业20户、专精特新企业2户。2家企业申报省级实验室,40余家科技型企业正在申报。二是平台能级持续提升。设立咸阳市首家秦创原总窗口“卫星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8.47亿元,有研发活动工业企业占比提升至26%。布局建设“一区六器二十平台”创新格局,累计搭建各类科创和孵化平台18家。推行“标准地”供应3宗401.42亩,企业平均缩短工期30天。三是项目建设支撑有力。149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9.97亿元,占年度计划62%;126个新建项目开工率89%;50个市级重点项目建成试产投用,预计新增产能11.8亿元。

三、攻坚举措,创新机制破解发展难题。一是政策创新“定向滴灌”。梳理形成三类“政策包”,并将“产业集聚度、亩均税收、创新投入”等核心指标纳入考核,定向支持产业发展。二是服务机制“全程护航”。为149个重点项目配备“专属管家”,解决难题76个;对滞后项目实行“双交办”机制,全力赶超进度。三是绿色转型“同步发力”。将30%绿电替代纳入能评登记和企业备案承诺,推动8个光伏项目完成备案(总容量19.11兆瓦),县域重点用能企业绿色能源占比平均提升8%,助推产业升级。

四、制定计划:靶向施策决胜全年。一是实施精准招商。围绕“三航一新”产业链,下半年力争引进3个5亿元以上项目,提升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至50%。二是打通项目梗阻。开辟“绿色通道”,对进展缓慢和下半年拟试产的项目实行台账化管理与双周调度,确保11月底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三是激活平台创新。推动秦创原“卫星岛”新增10个签约项目,建设2个县域产业创新联盟,转化5项以上科技成果,提升县域经济增量。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