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效服务辖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西咸新区扎实开展“送信心、送政策、送服务”大走访活动。通过构建“顶层设计-精准触达-闭环管理-长效服务”全链条机制,实现从“企业盼服务”到“服务到企业”、从“被动应答”到“主动上门”的转变,有效激发市场活力。2025年上半年,新区直管区GDP增长7.8%,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3.5%,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持续向好,实现了服务与发展的同频共振。
一、主要做法
(一)创新组织机制,变“单兵式作战”为“集团军协同”。改变过去各部门分散走访、标准不一的模式,进行系统性顶层设计。一是高位统筹“一盘棋”。成立由新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牵头挂帅的工作机制,打破部门壁垒,统一制定总体工作方案与行业子方案,确保步调一致。二是力量下沉“一张网”。建立“分管负责同志包抓+行业牵头+联络员落实”三级责任体系。各级干部带头走访重点企业,1852家“五上”企业实现“助企联络员”全覆盖,将服务触角直接延伸到企业一线。三是问题解决“一本账”。由工业、商贸、科技、文旅、住建等行业主管部门,分类梳理本领域企业“急难愁盼”诉求,主动收集企业问题306个,已解决297个,办结率97%,管委会定期调度问题解决情况,确保走访无死角、服务无盲区。
(二)创新服务模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聚焦企业核心需求,将“三送”内容做实做细,直接服务于新区“4+1”主导产业。一是“政策包”码上推送。创新推出“一码通览”服务,将各级政策整合生成电子汇编与二维码,企业扫码即得。走访中开展“一对一”诊断,根据企业行业、规模、阶段等精准“画像”、匹配政策,讲解申报流程,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二是“问题清零”闭环管理。建立“收集-梳理-交办-反馈-销号”闭环机制。简单问题现场办,复杂问题纳入台账限时办,跨部门问题协同办。营商办对问题办理情况进行全量回访,对于没有实质化解或企业不满意的进行二次交办、提级办理,由管委会分管委领导协调推进,直至问题解决。三是“发展信心”面对面注入。通过解读《民营经济促进法》、省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传递各级坚定支持民营经济的决心,既送政策更送预期。开展金融赋能、法治护企、帮办代办等一系列“链式服务”举措,有效促进了重点产业的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新区先进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35.5%,光伏产业链产值同比增长65.0%,特种车产业链产值同比增长22.8%。
(三)创新赋能手段,变“传统走访”为“智慧服务”。一是线上线下融合。利用“陕企通”、省营商投诉平台、助企“镐帮手”数字化程序、微信群等,建立“线上回访+线下走访”常态联系机制,实现企业诉求“一键反映”、政策信息“精准推送”。二是赋能走访队伍。强化“助企联络员”专业培训,打造懂政策、通业务、善沟通的“企业服务专家”,提升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建立助企服务负面约束清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三是数据驱动决策。将走访收集的共性问题、政策堵点作为优化营商环境、调整产业政策的第一手依据,推动服务从“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升级。
二、主要成效
(一)经济大盘在精准服务中夯实筑牢。“三送”活动有效激发市场内生动力,服务关键经济指标较快增长,成为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长8.4%,增速较一季度提高1.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民间投资分别增长30.9%和25.7%,企业信心增强、发展预期稳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5%,规上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9.1%,新动能加速培育。
(二)企业获得感在务实解难中大幅提升。目前,活动累计走访企业1300余家,提供精准辅导服务,政策红利加速释放,新区民营经济规模不断攀升。全区市场主体突破85.3万户,民营经济占比95%以上。今年上半年,新区民间投资增速达到25.7%,较2024年底提升25.4个百分点。新增“五上”民营企业185户,总数达到1442户,“五上”企业比重达到77.5%。通过走访破解了一批投资融资、要素保障、基础配套等“老大难”问题,企业普遍反馈“感受到了新区服务的温度和效率”。
(三)政府服务效能得以系统性重塑。“亲清”政商关系在务实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营商环境口碑持续提升。推动了政府服务理念从“管理”到“服务”、方式从“被动”到“主动”的深刻转变。形成的闭环管理机制、数字化服务平台和“助企联络员”制度,为构建常态化、长效化的企业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经验启示
(一)系统性改革是前提。改变了零敲碎打的传统做法,通过顶层设计和高位推动,实现了行政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服务力量的协同发力,最终服务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和民营经济增长核心目标。
(二)精准化服务是关键。利用信息化手段和专业化队伍,实现了政策与企业的精准匹配和需求的精准响应,大大提升了服务效能,有效催化了重点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三)机制化建设是保障。“联络员服务制度”、“诉求闭环管理”等机制确保了服务不是“一阵风”,而是能够持续运行、不断优化的“永动机”,探索出了一条通过优化微观服务来促进民营经济增长的有效路径,为辖区经济持续向好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
(四)数字化赋能是手段。通过推动助企“镐帮手”与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等系统进行数据共享,对辖区市场主体进行数字化管理、标签化分类,实现企业诉求“即时反馈、自动流转、限时督办、全量‘好差评’评价”的线上全流程闭环工作机制,确保每一个企业诉求都得到有效解决,为辖区企业健康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