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紫阳县紧扣当地茶乡特色,将护航紫阳富硒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创新打造“硒谷紫阳·检护茶香”知识产权检察保护品牌,积极探索司法保护富硒茶知识产权的新路径,为擦亮“紫阳富硒茶”金字招牌、服务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检察保障。
一站服务,跑出知识产权“快保护”加速度。一是畅通诉求“直通车”。充分利用12309检察服务中心,精心搭建“信、访、网、电”四位一体的法律服务绿色通道。同时,依托《12345热线公益诉讼案件线索移送工作机制》,实现检察服务与政务服务双向发力,“一站式”高效解决企业诉求。二是谋篇布局“制度化”。以“六个一”举措(即成立一个专门办案团队、发布一份通告、出台一个协作机制、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开展一次专项行动、设立一个工作站)为抓手,系统构建具有紫阳特色的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体系,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制度保障。三是前沿服务“零距离”。在县市场监管局设立“秦创原”知识产权检察保护工作站,集案件诉求受理、法律咨询、法律监督服务于一体,搭建起检企联络“快车道”,已成功协助指导5家茶叶企业申报知识产权贯标认证。四是锻造专业“主力军”。成立知识产权检察领导小组,跨部门组建专业化办案团队,集中统一履行涉知识产权的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构建全链条一体化综合司法保护体系。
一网协同,织密知识产权“大保护”合力网。一是跨区域协作聚合力。深化毗邻地区检察协作,牵头召开陕渝川三省三县跨区域知识产权检察协作联席会议,与重庆城口、四川万源检察机关会签《关于建立公益诉讼、知识产权检察协作配合机制的意见》,构建知识产权跨区域保护新格局。二是跨部门联动强治理。聚焦茶产业保护,多次牵头召开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联合县法院等六部门发布《关于规范紫阳茶叶生产、销售秩序的通告》,会签《关于加强配合依法促进紫阳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协作机制》《“紫阳富硒茶”地理标志产品跨部门联动保护工作机制》。从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加强监管,形成保护合力,共同维护紫阳富硒茶产业的市场秩序。三是借外脑智慧提质效。聘任市场监管局等领域专业人员担任特邀检察官助理,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有效破解专业知识壁垒,通过参与办案、开展专项工作,提升专业化水平与监督效能。四是以阳光司法促公正。积极邀请人大代表参与公开听证、法律文书送达等活动,主动接受监督,认真听取对案件事实和处理的意见,提升检察工作透明度和监督实效,让检察工作在阳光下运行。
一体共治,夯实知识产权“严保护”坚实基础。一是司法赋能促进治理。2023年以来,办理涉“紫阳富硒茶”知识产权案件5件。其中,针对紫阳富硒茶产业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监管保护不到位问题向相关部门制发的检察建议获评2023年度全省检察机关优秀社会治理检察建议;2024年督促保护紫阳茶叶质量行政公益诉讼案入选全省检察院专刊典型案例;相关经验在全省知识产权检察工作会议上交流发言。二是品牌赋能提升效能。成功申报并获批省院改革创新项目《构建“知识产权检察+”联动机制助力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该项目创新打造“硒谷紫阳·检护茶香”知识产权检察保护品牌。三是法治赋能优化环境。督促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开展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和假冒紫阳富硒茶整治行动,对城区及各镇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全面体检”。2023年来,相关部门共检查茶叶生产企业221家、茶叶加工小作坊390家、茶叶经营门店200余家,发现标识标签不合规等各类违法违规问题116个,下达责令整改规范经营行为174家,立案查处以陈茶冒充新茶及侵犯“紫阳富硒茶”商标专用权1起、未取得食品生产(食品加工小作坊)许可证9起、未按规定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3起,有效遏制了假冒侵权乱象,共同发力守护了产业富民的“金叶子”。四是宣传赋能传播检声。利用“3·15”、“4·26”等重要节点,线上通过公众号普及法律知识;线下联合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前往茶叶主产区,组织召开培训会30场次,张贴规范紫阳茶叶生产、销售秩序通告500余份,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