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紫阳县创新构建“两厅服务提效、三审联动赋能、一线应答暖心”的“二三一”政务服务体系,通过流程再造、部门协同、服务下沉,推动县域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一、深耕“两厅服务”,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围绕“紫阳阳光政务”品牌建设,构建“大厅精细化服务+厅外延伸式服务”双轮驱动模式,实现政务服务触达率和便捷度双提升。大厅内标准化服务提质增效。推行“6S管理”标准化体系,建立“窗口无否决权”机制和政务服务“绿色通道”,常态化提供延时服务、上门服务及“4411365”电话咨询服务,累计开展延时服务800余次,受理紧急事项380件。创新开展“走流程、坐窗口、跟执法、优服务”和“政务服务体验员”活动,组织领导干部以办事群众身份体验流程,发现并整改堵点问题19个。大厅外流动服务延伸触达。梳理“上门办”审批服务事项39项,在社区、小区、村委会设立流动政务服务驿站,组建“审批服务先锋队”,主动为企业群众提供咨询、帮办、代办服务,累计上门办理业务300余件。针对行动不便群体、偏远山区企业等特殊对象,推行“预约上门+全程代办”服务模式,实现“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
二、强化“三审联动”,促进产业加力发展。围绕审批服务全流程,创新构建审批部门之间互动、审批与监管部门互动、审批与产业链发展互动的三维协同机制,实现从单一审批向全链条服务的质变。强化审链互动,精准滴灌助发展。通过全方位优化行政审批服务,与产业链牵头部门形成常态化互动机制,加强审前系统问需、审中现场指导、审后联动服务,为“4+3”产业链发展添注动力。今年以来,先后聚焦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大局优化民宿许可办理;聚焦富硒食品产业规范茶叶生产企业SC许可管理,集中力量指导食品企业拓展SC食品生产许可,支持开发豆瓣酱、荷香茶、腊肉等产品获得SC生产许可;聚焦修脚足浴产业发展协同人社局推进修脚门店联合会建设等。累计解决制约紫阳富硒食品、紫阳生态旅游、紫阳修脚足浴等重点产业链关键问题30余个,助推了重点产业提效,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强化审审互动,打破壁垒提效率。针对跨部门联动审批事项,充分发挥好牵头统筹作用,组建跨部门联办专班攻坚。今年以来,针对民宿、餐饮、文旅等高频审批领域,联合县市管局组建“证照联办”服务专班,上门为朱家院子、文笔山度假区等民宿集群提供“营业执照+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并联审批服务,通过部门间审批要素共享,减少申请材料6份,审批时限由原来的5个工作日压缩至2个工作日,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成本。通过与县发改局、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协同联动,共同解决了紫府口腔医院社会投资备案、消防设计文件备案问题,解决了陕南春茶场等几家茶叶企业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及建设用地问题。强化审管互动,闭环管理促规范。按照“审管互动,加强监管,预防风险,解决问题,形成闭环”的原则,加强审管部门之间协调联动、审管信息互推共享、特殊环节联合审查,构建形成审批与监管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围绕企业审批堵点卡点问题,联合业务主管部门召开联席会议,解决审管互动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共同寻找“最优解”。今年以来,会同水利部门联动对取水许可和常态监管工作,全面自查,落实整改,促进了行业管理规范。与林业部门联动,对林业直服项目审批与监管工作研究予以规范。
三、做优“一线应答”,搭建民生服务快车道。以12345政务服务热线为纽带,构建“现场办、重点督、随机访”三位一体响应机制,实现群众诉求“接诉即办、办就办好”。强化管控“规范办”。持续强化12345热线工单办理“6+6”模式,推行接、派、评、研、督、考“六位一体”工作流程,确保“办到位,能满意”。截至目前共接收市12345热线工单3330件,按期办结率100%,群众满意度93.9%。形成“三个年”活动、公益诉讼、涉旅诉求、噪声污染、小区停水等各类《专题研判》14期,印发《社情民意观察》5期,即时推送信访隐患信息8条,结合热点、难点、堵点问题提出工作建议29条。聚焦环境“现场办”。常态化推进落实12345热线诉求“重点督、现场办”工作机制,突出营商环境领域问题,组织力量到一线解决问题,推动群众和企业诉求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共解决涉营商环境问题72件,按期办结率100%,满意率95.8%,高于整体工单满意率1.9个百分点。党建引领“源头办”。积极学习运用北京市党建引领接诉即办经验,结合县情实际,依托12345政务服务热线诉求办理和流转体系,推动形成县、镇各级“一把手”挂帅的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推进机制。协同各镇各部门坚持“始于群众需求,终于群众满意”,聚力解决施工噪音、物流快递、环境清洁等3000余件群众急难愁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