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理念,以民有所需、税有所为为出发点,擦亮“服务舒心”“办事高效”“信用优良”“执法规范”四张名片,着力解难题、强服务、办实事、优环境,助企行稳致远。
一、擦亮“服务舒心”名片—诉求解决“有必应”,税费优惠“激活力”。一是解决诉求纾困解难。持续推进“税企面对面”常态化沟通交流,通过“走出去”实地调研、“请进来”现场座谈等方式,落实落细走访问需、接访问难、回访问效的“三问三访”工作举措,深化矛盾争议预防化解,全市涉税费争议化解率达到100%。截至目前,共收集解决纳税人缴费人诉求30余次。二是优惠政策精准落地。坚持把精准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作为助力企业发展、服务咸阳经济发展大局的重要抓手,推行以“及时精准掌握内容、及时精准分类推送、及时精准宣传辅导、及时精准督导落实、及时精准统计核算、及时精准分析效应”为主要内容的优惠政策“六个及时精准”落实机制,全面实施“解说员答疑解惑+服务员伴随办税+审核员严格把关+联络员督促办理+监督员跟踪问效”“五员”服务模式。2025年上半年,全市为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实施减税降费及退税15.89亿元,为各类市场主体缓解了压力、激发了活力、增添了动力。三是红利账单提振信心。通过电子税务局、征纳沟通平台等渠道向纳税人缴费人精准推送红利账单,帮助纳税人缴费人算清算细享受退税减税降费的红利账,进一步提升税费支持政策的知晓度,持续增强纳税人缴费人获得感,巩固提升经营主体发展信心。今年以来,共精准推送红利账单52422户。
二、擦亮“办事高效”名片—办税流程“简又明”,办理体验“快又好”。一是办税缴费日益便利。紧扣“高效办成一件事”,依托办税服务厅转型,持续拓展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等多元化办税渠道,截至目前,97%的税费事项和99%的纳税申报事项都可以在网上办和掌上办。大力推进“跨区通办”和“跨省通办”等业务办理场景,今年以来,开展跨区通办943次,跨省通办67次。二是惠民实事落地有声。持续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和“春雨润苗”专项行动,创新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连续5年推出197项利企惠民新措施,“为民办实事”做到了常态长效。三是税惠到坊深入群众。扎实开展“税惠到坊”—服务进社区活动,先后走进社区村镇68个,延伸设立税费服务驿站、服务点30个,走访产业园区29个,企业958户,解答咨询440余次。
三、擦亮“信用优良”名片—合规经营“有激励”,失信风险“早提醒”。一是科学评价提升信用。按照采集、评价、确定、发布等程序,对全市74019户开展信用评价工作,客观反映信用状况,帮助诚信经营主体累积信用资产。2025年全市共评价出A级纳税人4513户,B级纳税人35017户。A级纳税人同比增长35.8%,B级纳税人同比增长7.5%。二是分类管理促进发展。按照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原则,对不同信用级别的经营主体实施分类服务和管理。如联合金融监管部门及商业银行,为评价结果为A、B和M级的1952户小微企业提供“银税互动”贷款27.72亿元。积极引导经营主体主动纠正失信行为,2024年度,为32346户主动纠正纳税人进行了信用修复。三是合规引导促进诚信。运用税务大数据,开展数据驱动的差异化个性化辅导服务。精准识别申报不及时、新办纳税人等辅导对象,加强申报辅导,进一步规范纳税人自行申报及委托申报行为,从源头入手帮助纳税人更好累积信用资产。2025年以来,精准推送提示提醒、引导办理等消息23.96万条。
四、擦亮“执法规范”名片—涉企检查“强统筹”,权益保障“摸得着”。一是严格规范涉企检查。按照“无风险不打扰、有违法要追究、全过程强智控”的工作思路,运用大数据风险扫描,精准定位税收风险,加强检查的统筹协调、规范检查的范围和频次、严格检查程序,在促进守法、查处违法、规范执法中,努力实现对经营主体干扰的最小化、监管效能的最大化。二是持续优化执法方式。坚持把刚性执法和柔性执法有机结合,建立以精准打击、精细服务、精确防控为主要内容的稽查“打、服、防”一体化综合治理新体系,既严厉打击虚开骗税等涉税违法行为,又深入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西北五省(区)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实施“说理式执法”,更聚焦稽查检查中发现的生产经营、财务管理、税务处理等问题,常态开展稽查事后定制化服务,共向建筑、医药等112户纳税人提出定制建议721条。三是加强执法监督检查。梳理归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风险点,一体开展组织收入、税费管理、政策落实等重点事项监督检查,并针对查出问题,建立整改闭环机制,健全风险内控制度,实现了“事前预警、事中阻断、事后追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