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4月20日至23日来陕考察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开放不足是陕西突出短板,提出要构建“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直指我省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和突破口,为新时代推进陕西交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开放引领,总书记讲话赋予陕西交通发展新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为陕西提出了5项具体工作要求,其中在“构建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中明确要“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省委胡和平书记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班上提出,构建内陆改革开放高地“要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加快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陆空互动、多式联运的现代交通体系”。刘国中省长在讲话中要求统筹兼顾做好当前重点工作,要稳住经济基本盘,狠抓项目建设增加有效投资,“积极推进高铁、高速公路、水利等领域在建项目建设”,要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总书记讲话赋予了陕西交通发展新的历史定位,省委胡和平书记、刘国中省长对交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从当前看,要全力加快项目建设,发挥好交通建设稳投资、补短板、惠民生的重要作用,着力稳住经济基本盘;从中长期看,要发挥交通对我省对外开放的支撑作用,赋予了交通发展开放引领的新定位。这与党中央、国务院推进交通强国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总体目标一脉相承。
坚持开放引领,要求推进多种交通方式开放融合。重点是打破各种交通方式条块化管理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交通由相对独立发展向一体化融合转变,着力提高换乘效率和服务体验,实现人畅其流、货畅其行,使群众更有获得感。
坚持开放引领,要求推进交通与各领域开放融合。重点是推进交通+物流、+旅游、+产业,以及临站经济、临空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使交通从经济发展的基石转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提高交通辐射带动作用。
坚持开放引领,要求推进交通与区域发展开放融合。重点是构建陆空一体、多式联运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力构建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城市群2小时通达圈,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交通圈,真正实现承东启西、连接南北、通江达海目标,为我省深入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提供支撑保障,使交通既成为我省与周边交流合作的桥梁,又成为区域竞争新优势。
坚持开放引领,要求交通成为我省对外开放的门户。重点是依托“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际经贸走廊,不断完善向西、向南、向东的国际交通物流大通道,加快构建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的快货物流圈,为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提供坚强的交通运输保障。
二、勇当先行,陕西交通发展更要抓机遇强优势补短板
交通基础设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重要的先导地位,深入落实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构建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等重大战略,要求交通做好保障、当好先行。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2035年、2050年两阶段发展目标,开启交通强国建设新征程,为交通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同时,“十一五”以来,陕西交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路网规模持续增长,“三纵五横八辐射”骨架网成型,高速公路里程、铁路运营里程均位居全国前列;枢纽地位越发凸显,西安是全国8大铁路枢纽之一,咸阳机场位居全国十大机场第七位;运输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陕北能化基地铁路运能已达到4亿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年旅客量与昆明机场差距进一步缩小,货邮量全国排名连进两位,追赶超越步伐持续加快。
但是,我省交通基础设施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整体标准偏低,高速公路里程占全省公路里程的3%,高铁里程占全省铁路里程1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路网布局不完善,9个县不通高速,一半地市未通高铁,关中城际铁路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不平衡,陕南、陕北路网通达深度不够,交通对城市群、都市圈发展支撑不足,城乡交通二元结构依然存在,贫困地区交通供给和服务质量还需提高。面对上述问题,陕西交通要担当大任,奋力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努力抢抓发展机遇,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重塑区域竞争新优势。
三、善谋善为,奋力推动全省交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当前,全省交通发展进入新时代,面临新形势,我们必须提高紧迫感,增强主动性,更加注重交通发展由规模速度向质量效益转变,由独立发展向一体化融合转变,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总体考虑是:紧紧围绕服务支撑国家和全省重大战略,着眼构建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交通强国建设和交通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人民满意为根本出发点,坚持枢纽、通道、路网并重,着力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体系,着力构建通江达海的综合立体网络体系,着力构建经济高效的客货运服务体系,着力构建集约低碳、绿色智能的发展体系和人才、资金、环境等资源要素支撑的保障体系。
重点任务。一是抢抓机遇,推动项目建设稳投资。按照西部地区补短板要求,紧抓国家加大基础设施资金支持力度机遇,加快成熟项目前期工作,继续做好后续政府专项债申报和项目储备。全面加快西延高铁、机场三期等一批重大项目进度,确保年内开工。
二是顶层谋划,加快完善陆空一体、多式联运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国际客货运航线拓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尽快形成“干支结合”的机场体系。加快完善“米”字高铁网,推进单中心、放射状路网向多中心、网络化形态转变,构建多方式、多层次、广覆盖的运输服务体系。
三是开放引领,打造国际交通物流大枢纽、大通道。依托“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际经贸走廊,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的国际交通物流大通道。加快建设国际航空枢纽,持续优化拓展国际客货运航线网络,强化铁路枢纽,持续提升中欧班列(长安号)运营水平。
四是着眼长远,加快启动新基础设施研究储备。深入谋划一批支撑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项目,并全力做好与国家“十四五”和中长期规划的衔接工作。大力推进“交通+”工程,加快扶贫旅游轨道发展,吸引轨道产业聚集,增强交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深入推进铁路沿线土地开发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争取推进轨道交通TOD模式土地开发取得实质性突破,推进行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