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两周年之际,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举行集体学习,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系统梳理近年来全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效,研究下一步工作举措。
会议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统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明确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方略、方法路径和目标任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对于我们做好黄河工作具有纲领性、战略性指导意义。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强调,黄河在陕西境内全长719公里,流域国土面积、人口、经济总量分别占陕西的65%、76%和87%,这一区域的生态保护治理对陕西乃至全国十分重要,为陕西做好黄河工作提出了根本要求。
会议指出,两年来,全省上下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为指引,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把保护黄河作为千秋大计、国之大者,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总体要求,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发展方向,全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有序推进。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项目支撑作用初步显现。出台《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加快完善涵盖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水安全保障、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等重点领域的规划体系,组织谋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8个领域重点项目400多个。报送2021年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向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2批36个项目,总投资50.47亿元,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30.3亿元。用好陕西科研院所智力资源,成功举办两届黄河院士论坛。
二是加强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启动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达到60. 68%,成为全国增绿幅度最大的核心区域之一,860万亩流动沙地得到固定或半固定,取得“人进沙退”的治沙成果。累计建成淤地坝3.4万座,占全国的58%左右,淤地造田86万亩。深入推进延河、泾河、无定河综合治理及中小河流治理,26条城市黑臭水体经过治理全部达到“长制久清”标准,渭河干流水质稳定保持优。2021年上半年,黄河流域65个国考水质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71.4%,同比上升13.6个百分点。
三是统筹防洪减灾,节水增效能力不断提升。把黄河安澜作为底线任务,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深入研究水沙调控机制,年均入黄泥沙量减至2.7亿吨左右。有序实施渭河、泾河等重要支流防洪治理,强化山洪、城镇内涝及江河库坝等重点区域防汛工作,有力保障伏秋大汛重要河流安澜。发布《陕西省行业用水定额》地方标准,2020年全省实际用水总量首次实现负增长,万元GDP、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15年下降25.7%、3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76,西安、延安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
四是发挥比较优势,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持续壮大。以科教优势挖掘创新潜力,启动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高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加快发展。以区位优势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抓好平合和通道建设,杨凌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加快建设,中欧班列(西安)核心指标稳居全国前列。以资源优势保障要素供给,着力优煤稳油扩气增电,加快推进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以文化优势讲好陕西黄河故事,郑国渠、石峁、汉长安城等历史遗址保护不断加强,碑林博物馆、长征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龙首渠引洛古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黄河文化对外影响不断扩大。
会议强调,虽然当前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短板问题。要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把保护母亲河的“国之大者”担当好,坚决守护黄河安澜。要落实好国家《规划纲要》和我省《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积极推广高西沟村在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方面的典型做法,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完善防洪体系,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格局,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逐步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