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报告字字千钧、句句铿锵、事事振奋,是我们党把握新方位、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制度安排,是一项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社会协同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系统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要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明确要求,为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坚持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放管服”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等工作有机结合,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监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大力惩治失信问题,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省市县三级联动,各级政府部门协同配合、上下贯通、齐抓共管的信用工作组织体系和推动机制。建立了省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由省发展改革委和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双牵头,统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组织实施了“十三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编制出台“十四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累计出台近50部覆盖信用工作各个领域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陕西省社会信用条例》已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全省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总枢纽、总窗口基本建成,形成了省市一体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基本实现与省、市、县行政和司法部门信息共享全覆盖。财政、交通、生态环境、税务、海关等部门综合运用信用评价结果开展分级分类监管,持续完善了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信用协同监管和联合奖惩机制。延安市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信用示范城市。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牵头部门职能作用,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信用理念、信用制度、信用手段与国民经济体系各方面各环节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信用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作用,加快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奋力谱写陕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是健全法规制度,夯实法制基础。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社会信用条例》,制定出台落实方案和配套细化措施,突出工作重点,夯实责任分工,确保条例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健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信用监管、信用修复、信用主体权益保护等方面规章制度,制定各领域信用标准体系,制定全省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健全和完善信用修复机制,完善信用修复的具体规定、修复方式和修复程序。健全联合奖惩对象认定机制,出台各行业失信联合惩戒对象认定标准、程序及救济措施。
二是推进平台互联,促进数据流通。加快构建全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共用“一张网”,实现各级各类公共信用信息自动化归集、全方位整合、跨平台应用。完善信用信息平台合作机制,实现公共信用信息互联互通、融合共享。建立数据资源清单管理机制,完善数据权属界定、开放共享、交易流通等标准和措施。到2025年末,公共信用信息共享部门覆盖率达到95%,地方征信平台建成率达到100%。
三是加强政务诚信,优化营商环境。健全政务诚信档案管理,持续完善政务诚信记录。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深入开展政府失信专项治理行动。持续开展政务诚信评价,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陕西)建立全省统一的政务诚信监测系统和评价模型,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政务诚信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价。
四是推进新型监管,提升监管效能。全面建立事前信用承诺制度,完善适用信用承诺制行政许可事项容缺受理机制。建立事中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实行差异化监管,在生态环境保护、交通运输、能源节约、卫生健康、家政养老等9个重点领域开展信用监管示范工程。完善事后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健全社会机构协同监管机制,强化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监管应用。
五是培育服务市场,发展数字经济。不断拓展“信用+”应用场景,提质扩容陕西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秦信融”平台2.0版),加快涉农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培育若干拥有市场话语权的信用服务机构,提升信用产品和信用服务供给质量,满足重点领域市场主体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信用需求。力争到“十四五”末,培育2~4家具有影响力的信用服务机构,信用服务应用场景达到20个以上。
六是加强诚信教育,提高诚信意识。加强诚信文化教育培训,建立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诚信文化教育体系,构建诚信文化教育长效机制。大力开展诚信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受益、信用有价的价值导向,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积极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到2025年创建省级信用建设示范县(示范园区)15个,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信用发展模式。组织开展“征信修复”乱象治理行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