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全省优秀改革案例】宁强县推进园区管理体制创新成效明显
来源:体改处 发布时间:2021-12-03

  宁强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于2008年地震灾后开始规划建设,总体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位于县城东城区,距京昆高速宁强出口5公里、韩家坝入口3.5公里,距西成高铁宁强南站1公里,是陕西省重点县域工业园区,现已入驻企业47户,建成投产36户,其中规上企业21家,2020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65.1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产值的64.49%。

  2020年以来,园区不断深化管理体制创新、加速科技驱动创新、优化服务环境创新、强化要素保障创新、推动考核评价创新。截至2021年9月底,园区新增入园企业9户,新增用工625人,实现工业总产值63.63亿元,其中规上工业产值61.29亿元,两年来分别增长52.6%、55.2%。

  一是深化管理体制创新。实行“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组建宁强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投资开发公司,建立市场化的招商、融资、推广、运营机制。在机构设置上,遵循“小机构,大服务”理念,根据公司近远期发展目标,本着职能合并、精简高效、重点突出的原则合理设置6个内设部门(综合部、产业规划部、招商发展部、应急环保部、行政审批服务部、财务部)。在人员设置上,坚持“精干、高效”原则,勇于解放思想,敢于打破身份界限,面向社会公开选聘优秀人才,从全县党政机关公开选聘管理层、中层及以下工作人员11人,择优招聘社会人员8人;同时,建立园区“12人编制池”,实行档案封存、总量控制、动态流转、循环使用,彻底解决编内人员到园区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

  二是加速科技驱动创新。对标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聚焦产业关键环节技术创新,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速聚集创新创业资源,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建成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10个,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达1.62%,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达9%,拥有专利101项、商标57个。同时,加速推进产学研合作,与陕西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理工大学等7所高校签订校地帮扶共建协议,建成院士工作站1个、专家工作站5个,引进段金友、王四旺等32位中医药、茶叶、生物提取等领域专家,创办企业3家,提供技术服务16项。积极探索“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全链条创业孵化模式,建成国家级星创天地1家、市级星创天地2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众创空间2家,标准化创业服务中心已入驻企业9家,企业孵化能力不断提升。

  三是优化服务环境创新。园区管委会积极转变职能,在营造最优营商环境上下功夫出实招,努力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推行“保姆式”“店小二”模式,成立宁强县政务服务中心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分中心,将政务服务送到企业“家门口”,实现“一站式”办结,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创新干部亲商助企机制,建立健全“检查、督办、考核”信息指挥平台,编印《园区涉企政策清单汇编》,因企施策、主动服务,协助落实社保、税收减免等惠企政策。今年累计办理备案、环评、规划等手续30余件,走访企业1000余人次,解决企业用工、生产销售、信贷融资等问题100余个,政策宣50余场次,全力破解企业在生产经营、要素供给、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四是强化要素保障创新。创新企业融资方式,整合园区内资源和各类专项资金,通过注入财政资金等方式,打造园区投融资平台,加强园区、银行、企业合作,开展园区贷、助保贷等业务,中小企业应急转贷资金规模达600万元,设立园区担保贷款及过桥贷基金,累计开展业务50笔,为企业提供1.37亿元资金支持。引进人力资源和财税咨询服务公司,为园区企业提供代理招聘及财税咨询服务,建立园区与县镇村三级人社劳动服务平台,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做到需求精准对接,就业服务一步到位。

  五是推动考核评价创新。制定绩效考核实施细则,优化内设部门职责及岗位职责,修编完善内部人事、财务、纪律作风等内控管理和政策体系,严格实行“月+年”绩效考核和末位淘汰制度,建立健全以岗位价值为基础,以绩效贡献为依据的市场化薪酬分配制度,以成绩拿报酬、以成效定位次、以实绩论英雄,全面激发干事创业激情。建立园区竞争性分类考核制度,实行市级纵向和县级横向“双考核”“双评价”机制,突出党建引领,聚焦“发展快不快、质量优不优、带动强不强、保障好不好”,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保障发展质量。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