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全省优秀改革案例】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
来源:体改处 发布时间:2024-05-21

为进一步激发我省优势科技资源内生动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力加速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我省在75家高校院所推行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

一、改革重点

一是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解决“不敢转”问题。高校院所按照国有资产管理职务科技成果,因科技成果转化面临国有资产减值、流失的风险,高校和科研人员存在“不敢转”的顾虑。将职务科技成果不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以作价入股等方式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形成国有资产的减值及破产清算,区别于现行国有资产形成的股权,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考核范围。

二是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解决“不愿转”问题。推广实施技术转移人才参与职称评审的两条路径和评价标准,对面向经济主战场开展新技术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化工作的教师,按照分类评审要求纳入“教学科研型”参加职称评审;对专职服务成果转化的科技管理人员,纳入工程序列参加职称评审。

三是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解决“缺钱转”问题。支持科研人员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以现金出资方式,入股科技型企业,形成“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投资组合,既能盘活横向结余经费、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资金活水,又能将技术团队与企业、创投机构等捆绑形成共同体。

二、改革举措

一是健全完善政策体系。制定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实施方案》《十条措施》,围绕“先使用后付费”等制定相关实施方案、工作指引,搭建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发布对接工作平台,通过“以演代评”方式对首批“三项改革”优秀路演项目给予补助支持。

二是构建常态路演机制。按照“每周发布”+“月度专场”等形式,分类举办全省高校院所专场路演、重点产业链系列路演、成果路演地市行等活动。持续推进“四位一体”服务模式,挖掘筛选成果1200余项。搭建“三项改革”线上路演平台,常态化开展成果路演、产品路演、场景路演等。

三是拓展改革试点范围。支持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先行先试,以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科技型企业为目标,遴选成熟项目93个。会同省卫健委等部门起草《陕西省医疗卫生机构成果转化操作细则》,联合省委军民融合办推动军工科研单位开展“三项改革”试点。

四是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召开“三项改革”新闻发布会,举办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专题研讨班,制作《十条措施》政策解读宣传手册,在省政府网站发布“三项改革”秒懂微视频,同步发布系列解读。

三、改革成效

一是激活了富集的科技创新资源。“三项改革”激发了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推动更多存量成果、静态资源加快转变为新质生产力。“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中,陕西8所高校上榜,排名全国第4。

二是促进了校企校地深度融合。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重要科研机构着力打造科技成果“产生、转化、孵化、产业化”一体联动的高能级平台。西安交大与国家电网、华为等近百家领军企业、科研院所签约战略合作平台,建立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

三是优化了创新驱动科创生态。立足于为“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提供全周期、全方位服务,加快构建“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科创服务体系,营造形成了“热带雨林”式科创生态体系。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形成“1+5+N”科创服务体系,梳理优质科研成果1200余项。秦创原发展公司与高校、龙头企业共建概念验证分中心、技术托管平台和产业孵化平台,整合各类服务机构近700家,入原双创主体7000余个。

四是形成了全域创新发展格局。以“三项改革”科转项目为纽带,各市区积极承接西安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形成“西安研发、地市转化”全省协同创新发展的局面。秦创原总窗口与商洛、宝鸡、咸阳等6市建立“双向飞地”、与各市县共建20个协同创新基地。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