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地”改革是解决投资项目前置审批评估评审手续多、耗时长等难题的有效手段。我省启动“标准地”改革以来,省自然资源厅多措并举积极推动,深入推动改革,出台《陕西省“标准地”改革工作指引》,为各地改革提供行动指南,探索出了我省工业用地配置新路径。
一、改革背景
“标准地”是在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具备供地条件的区域,在先行完成区域评价、先行设定控制性指标、实现项目开工建设所必需的通水通电通路及土地平整等基本条件后,面向工业项目供应的国有建设用地。深入开展“标准地”改革,通过“事先作评价、事前定标准、事中作承诺、事后强监管”,能够有效降低工业企业成本,不断提高土地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要求,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省级相关部门,持续深入推动我省“标准地”改革,探索工业用地配置新路径。
二、改革做法
一是先试点后深化,蹄疾步稳推进改革。《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探索推进“标准地”改革的意见》出台标志着“标准地”改革在全省正式启动,制定了《陕西省2023年深化“标准地”改革工作方案》,明确分层推进改革,省级以上开发区重在质的提升,其他区域重在面的拓展,有条件区域积极探索为全省提供借鉴。
二是摸实情拓思路,实事求是谋划改革。组织召开由市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开发区管委会、企业代表共同参加的“标准地”改革工作座谈会,调研困难问题,深入五市十余个开发区开展调研,实地查看“标准地”项目。积极借鉴“标准地”改革先行省份工作经验,组成由厅领导带队,省、市、开发区三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参加的调研组赴山西省学习调研。
三是出政策发指引,协同配合指导改革。印发《陕西省新增工业项目“标准地”控制性指导指标(试行)》,持续做好控制性指导指标制定工作。省自然资源厅等十部门联合印发《陕西省“标准地”改革工作指引》,我省“标准地”改革工作标准更明确,流程更规范,责任更清晰。
三、改革成效
一是加快推进区域评价,不断降低企业成本。“标准地”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事先开展区域评价,评价成果由区域内投资项目无偿共享使用,最大限度解决以往评价事项多、评价时间长等问题。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应用区域评价成果平均为每个项目节省编制费用约30万,报建时间约60天。西安高新区先导院项目,企业拿地后2天即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平均少跑12个窗口,减少申报材料70份以上,节省超过100万费用,较约定开工时间提前30天以上。宝鸡市扶风县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为企业节约资金成本近500万,减少时间成本20余天。
二是合理设定控制性指标,持续提高项目质量。“标准地”与以往工业用地最主要的区别是事前定标准,即根据产业导向和地块实际,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设定控制性指标,提出准入要求,提高项目质量。西安高新区先导院项目建成后,容积率达到1.49,建筑密度47.65%,远高于高新区的标准要求和平均水平,项目投产后,亩均固定资产投资1066万,高于高新区标准33%,亩均产值1400万,高于高新区平均水平近18%。咸阳高新区赛普润体外诊断试剂诊断项目明确项目投产后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不低于370万、亩均产值不低于200万、亩均税收不低于19万。铜川新能源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约50亿,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均产值109亿、税收7.5亿。
三是多项改革协同联动,改革成效更加彰显。各地在深化“标准地”改革的同时,推动告知承诺制,简化项目审批环节、缩短项目审批时间;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缩短土地出让年限、降低企业拿地成本;推动“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开展亩均效益评价,优化资源要素配置。西安市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并明确“标准地+承诺制”改革任务清单。咸阳高新区印发《咸阳高新区“标准地+承诺制”管理实施方案(试行)》《咸阳高新区“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实施方案(试行)》,推出“亩均论英雄”改革、“标准地+承诺制”试点、土地弹性出让等三重组合拳。榆林市印发《榆林市工业行业亩均效益“标准值”与“先进值”的通知》,推动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工作,为“标准地”控制性指标设定提供依据。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深化区域评估评价,试行“用地清单制”改革,最多可为企业减少前期评估、普查事项15个,节省前期报建时间成本90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