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全省民营经济大会精神,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以问题导向,建立“六项机制”,因地制宜出台帮助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立重大项目和招商引资周“解扣”工作机制。针对民营企业在项目签约招商、手续办理、开工落地、要素保障、建成投产、升规入统、技改创新等全周期建设中存在的难点、堵点和痛点问题,出台《延安市大力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12项行动38条措施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调整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强化机制运行,确保各项事关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更加高效有力。扎实开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落实市级领导包抓重点项目机制,建立重大项目和招商引资周“解扣”例会制度,明确凡是省市确定涉及民营经济重点项目遇到的难题,全部列入例会议题,制定会议议定事项交办清单、台账,实行动态更新、销号管理,发挥“调度工作进度、纠正工作偏差、提出工作要求、现场交办任务、解决具体问题”作用,推进项目科学谋划、尽早落地、投产达效。
建立企业生产经营“周解难”例会制度。为着力破解民营企业诉求响应难、政策获准难、市场准入难、融资增信难、企业办事难、创新发展难,创新建立企业生产经营“周解难”例会制度,由市政府办牵头,市工信局具体负责,每周收集汇总梳理并确定相关议题,主要研究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的共性、个性问题,重点解决规模以上工业、农业、文旅等企业面临的具体困难问题,形成领导包抓、部门指导、专员服务、商(协)会联络重点民营企业和民间投资重大项目制度,构建“企业点单、部门接单、例会解难、督查跟单、办结销单”的工作闭环,有效提振企业信心,激发发展活力。
建立梯度培育企业发展壮大机制。聚焦解决民营企业“散、小、弱”等问题,建立梯度培育企业发展壮大机制。根据企业发展阶段、类型、特点和需求,统筹运用财税、金融、技术、产业、人才、用地、用能等政策工具,制定分层分类的扶持政策,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持续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坚持“抓大不放小、扶强更帮弱”,按照“有无技术、有无市场渠道、有无资金困难、有无经营能力”四种排列组合,摸清家底、分类识别、精准帮扶、破解困难。围绕企业产品、技术、管理、模式等具体条件,健全优质中小企业评价体系,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维护企业及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助力企业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迈上新台阶。
建立发展环境优化提升机制。针对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不优、部门单位检查抽查过多等问题,以营商环境突破年为契机,以民营企业需求为导向,最大程度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间、增便利,当好民营企业的贴心“服务员”,切实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建立完善政府部门“随机联查”制度,开展涉企跨部门联合行政执法、联合抽查检查,将各部门检查频次高、企业反映突出且适合合并的检查事项全部纳入跨部门联合抽查范围,做到“一检联查、统筹整改”。持续加大交通物流、水电气暖、地方财经、金融、行业协会商会等领域及审批、审查环节涉企收费监管工作力度。防范和化解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按照减少存量、控制增量的原则,理清债权债务关系,全面加快偿还拖欠民营企业账款进度,杜绝新增拖欠账款发生,积极应用法治化、市场化手段化解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
建立金融普惠支持机制。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投资受限等问题,大力推动破除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提振民间资本投资信心,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充分发挥延安智慧金融服务平台、“四贷促进”金融服务站的作用,定期召开政银企对接会,组织开展“百名行长进千企、普惠金融进县乡”活动。培育壮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实力,建立民营企业风险补偿资金制度,发挥政府性风险补偿资金池的增信分险作用,开展担保客户应急转贷业务,推动市县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省再担保机构、合作银行及市县财政共同分担风险。制定《延安市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实施办法》,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中小微企业获贷率、首贷率和信用贷款比率。
建立支持转型创新服务机制。针对民营企业转型创新能力不强问题,研究出台一系列激励鼓励促进措施。充分发挥“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民营企业承接“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进民营企业“两化融合”,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与工业融合发展,鼓励民营企业“上云上平台”。发挥市内各类园区壮大产业链的主阵地作用,重点围绕全市确定的11条产业链,引导和吸引民营企业入园入链,实现特色化、集聚化发展。拓展人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建成延安市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畅通人才供需信息,为企业提供劳务外包、灵活用工、校企合作、技能培训、定向委培、新三板孵化等一站式人力资源数字化云平台服务,着力提升人才服务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