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区丝路科学城是西安“双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硬科技创新策源地、具有前沿引领性的未来产业衍生地和“一带一路”顶尖人才首选地。高新区在“双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的强势引领下,聚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不断强化技术、人才、平台、政策、市场、资本“六个赋能”,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上积极探索、敢闯敢为,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全链条孵化加速平台体系。
一、坚持资源优先,实施技术赋能。坚持从技术源头、技术需求“两端”同时发力,充分挖掘科教资源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富矿。一是从技术供给源头促转化。鼓励引导高校院所“打破藩篱,走出围墙”,既重基础研究又重应用研究,让应用研究变成样品、做成产品、形成产业。高新区不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推动高校院所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培育出了华秦科技等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企业。二是从技术需求主体促转化。打造“教育科技人才创新联合体”,通过“联成果、联人才、联设备”等,为企业建立外挂的研发团队、前置的人才蓄水池、共享的实验平台,给已经成长起来的市场主体进行技术赋能。企业为高校在研究方向、应用场景、经费支持、人才实践等方面进行反向赋能,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二、坚持内培外引,实施人才赋能。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升级“引、育、用、留”举措,开展“百万人才计划”、科技创新人才和企业家“双培”工程,“科技经纪人、科学家+工程师、新双创”三支队伍持续壮大,人才成为西安“双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的核心资源。一是在内培方面,搭平台、强服务。探索校企联合育人机制,与高校共建教育科技人才创新联合体,通过与高等院校开展技能人才定制班并给予补贴、为龙头企业下放人才自主评价权等举措,形成了“企业主导、市场培训、政府补贴”的人才供给模式。二是在外引方面,优机制、强配套。通过办好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创投峰会、程序员节、知识产权论坛等重大活动,建立海外人才项目基金、海外引智联盟、离岸创新中心、海外科技服务站等引才机制,提供国际社区、国际医院、国际学校等系列配套服务,尤其是引进并支持半导体专家团队创立的唐晶量子,在半导体激光器外延片领域国产化“零”的突破。
三、坚持迭代升级,实施平台赋能。始终聚焦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全链条孵化加速平台体系,并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了多主体联合的新型研发机构,实现平台赋能2.0版本的升级迭代。一是搭建全链条孵化体系。构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的平台体系,设立创业园发展中心,通过和高校合作搞预孵化、为科技企业孵化融资担保、边孵化边出售建设科技企业加速器等方式,在各垂直领域构建了矩阵式的服务体系。二是搭建新型研发机构。针对传统研发机构体制僵化、政府主导孵化器市场化程度不高、纯市场化孵化器与高校院所粘性不够等问题,探索建立以高校院所、各级政府、社会资本等多类型主体联合的新型市场化研发机构。
四、坚持先行先试,实施政策赋能。以解放思想的办法、改革创新的举措、敢闯敢试的担当,实现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一是构建普惠政策和环境。针对科技企业在前期发展中普遍存在轻资产、研发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结合经济周期和企业发展实际,从梯度培育、技术攻关、研发投入、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制定“科创九条”“上市十条”“人才十条”等硬科技系列政策,全面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实施“千人助千企”,营商环境和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二是强化重点扶持和促进。对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最大限度创造支持政策、创造生产条件,在土地供应、手续办理、应用场景方面给予全力支持,积极排忧解难,支持产业发展壮大。高新区成功培育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五、坚持前瞻布局,实施市场赋能。扎实践行“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统一,始终瞄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前瞻布局、抢占赛道,坚持用市场逻辑谋事、用资本力量干事,为产业发展和迭代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是前瞻布局产业赛道,实现政府“有为”。抢抓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新机遇,瞄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实施“追光计划”“逐日工程”等,谋划布局先进光子、空天科技、未来材料等新产业新赛道。建成曲率引擎光子芯片聚集区,培育出奇芯光电、中科微精等为一批行业头部企业,莱特光电、源杰半导体相继登陆科创板。二是科学配置资源要素,助力市场“有效”。建立全国首个科技大市场,组建全国首家技术经理人队伍,开展知识产权挂牌交易、仪器设备共用共享和科技中介交流,年均撮合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60余项,实现科技资源的市场化流动和高效化配置。
六、坚持精准浇灌,实施资本赋能。针对科技创新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融资需求,通过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务和定向的扶持计划,涌现出首批科创板上市企业铂力特、创业板民营军工第一股天和防务、民营军工检测第一股西测测试等一批硬科技企业。一是对“初创型”企业,实施“润苗行动”。对在苗圃、孵化器的中小微科技企业,构建“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融资租赁+担保服务”的科技金融服务,充分用好创新积分制政策工具,通过提供全方位、多元化金融服务,年均获得风险投资突破40亿元,并落地全国首单(规模5.27亿元)技术产权资产证券化项目,获批建设全国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二是对“成长型”企业,实施“拔节行动”。对于年产值1亿元以上、处于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精准实施“育小、登高、升规、晋位、上市”五培工程,对通过初创期的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重塑改造企业、突破发展“瓶颈”。三是对“高估值”企业,实施“灌水行动”。建立的风险投资公司—西高投,组建产业引导基金矩阵,通过对战略新兴产业开展专业技术分析,遴选出高估值高增长企业,以“投行思维”做产业导入,以基金撬动资本,以资本赋能产业,构建“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的闭环“生态圈”,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有机结合。
高新区近三年推动高校院所完成科技成果转化超过1000个,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涌现出填补国内空白的12英寸电子级硅抛光片等158项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拥有近40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标准、超过80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