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全省优秀改革案例】西咸新区“三项改革”驱动秦创原制度创新,打通科技成果转孵化全链条
来源:体改处 发布时间:2024-08-21

西咸新区作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以“三项改革”为抓手,紧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推动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迈向“大市场”,有力放大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功能作用。

一、改革举措

一是破除科技成果转移的顾虑、难题和藩篱,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转向“货架”。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解决“不敢转”问题,西咸新区将职务科技成果从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中退出进行单列管理,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考核范围,消除了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忧。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解决“晋升难”问题,西咸新区积极推动省内外75所高校院所的184名科研人员凭借成果转化贡献晋升职称。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解决“缺钱转”问题,西咸新区探索形成“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投资组合,积极开展“先使用后付费”“权益让渡”等创新试点,促成初源赛尔与西安交大、银丰生物与延安大学等单位开展一批试点合作项目。

二是打造科技成果“产生、转化、产业化”一体联动平台,构建科创雨林生态系统。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面向全省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的全链条科创服务,构建“挖掘—落地—服务—展示—打榜”的全链条“三项改革”推进机制,形成了“1+5+N”(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5个新城中心+N个园区“秦创小站”)科创服务平台,整合链接省市区三级20余项业务,开设5大类18个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政策兑现服务。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秦创原“e站”为载体,通过探索实施“e起创”计划、“合伙人”计划等,为企业提供37项免费福利包和65项增值服务包,分类、分层、分级筛选63所高校1941项科技成果,已累计挖掘整理技术需求200余项,为14家技术需求方的31项技术需求对接70家科创企业和团队。

三是强化“校地企、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通科技创新工作“最后一公里”堵点。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梳理近3万项存量技术成果,选出1130项易于转孵的成果清单推送给合作企业,与国家电网、华为公司、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海尔集团、航天六院、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等近百家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务实合作,签约131家战略合作(联合研发)平台。与西安交大探索形成了“一港模式”,聚集30个研究院、222个研究所(中心),建立了76个校企创新联合体,就地转化企业203家,形成了教学—科研—产业的良性循环。

二、改革成效

一是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生金。自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启动建设以来,西咸新区已培育市级以上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59个,累计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757家,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446亿元,以氢易能源、埃恩束能、中科西光等为代表的总窗口科技企业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技术空白。

二是区域协同发展加速聚能。西咸新区持续深化“三项改革”,极大促进了创新要素在区域间的高效配置,总窗口与各地市共建地市协同创新基地10家,实现省内全覆盖;与全省12家创促中心,发起组建了陕西省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联盟。以协同创新基地为纽带,构建起“研发在总窗口、生产在各地市,头部在总窗口、配套在各地市”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

三是科创产业发展提质增速。西咸新区以“三项改革”加快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协同,以隆基绿能为龙头的光伏产业链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研发和制造基地,年产100GW单晶硅片及50GW单晶电池项目加快建设,在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硅异质结电池领域成为全球“双料冠军”。以上海重塑为代表的50家氢能企业先后落地,占西安市的2/3以上,全省首批加氢站和氢能商用车正式投用、首条氢燃料电池系统装配线投产。

三、下一步工作

西咸新区将持续推进“三项改革”拓面、扩量、提质、增效,形成以供给端与产业化需求端“双牵引”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提升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力、承接力、推动力。一是打造创新资源聚合“强磁场”。紧抓西安“双中心”建设机遇,推动在全国乃至更大范围集聚资源,引进高水平高校院所研究机构,集群化布局高能级创新载体、成果转化平台、领军企业研发中心等,打造全球创新资源聚合“强磁场”,提升原始创新策源和应用技术创新能力。二是围绕产业链精准配置创新资源要素。围绕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文旅体融合和都市农业“4+1”产业体系,持续推动“双招双引”,构建龙头企业牵引、产学研深度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三是全面推进全域协同创新。强化总窗口“中心辐射—整体联动—开放互动”效能,加快构筑引领“一总两带”、推进西咸一体化、带动全省、面向全国、联通全球的区域创新网络。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