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全省优秀改革案例】西咸新区率先探索全流程智慧交易新模式,助推公共资源跨省交易流转
来源:体改处 发布时间:2024-09-05

为贯彻落实中、省、市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部署要求,西咸新区紧扣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政策性、制度性、技术性障碍,打造全省首个政府采购工程全流程电子化交易系统和网上商城,创新构建公共资源交易信用评价管理体系,全面推广应用电子保函,有效助推全国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发展。

一、改革举措和成效

一是打造全流程智能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突破公共资源交易区域限制。西咸新区创建全省首个政府采购工程全流程电子化交易系统,引入清单计价评标系统和电子辅助评标技术,为交易主体提供涉及依法必招采购工程、限额以上小额采购工程、“与新、改、扩无关”采购工程等项目的“一站式”全流程电子化入场登记服务。平台依托省政府采购平台,交易信息和资源实现全国共享。制定全省首个标准化政府采购工程资格预审线上招标范本,与不见面开标系统无缝衔接,所有项目招、投、开、评、定等环节全流程线上操作,全面实现电子化交易“一网通办”。

二是建立“一标一评”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突破公共资源交易维度限制。西咸新区公共资源交易“一标一评”信用评价管理体系,通过全面梳理评审专家、代理机构在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风险点,设置了对评标评审专家评价的3项一级指标、24项二级指标和43项三级指标的评价标准,设置了对代理机构评价的7项一级指标、30项二级指标、52项三级指标的评价标准,对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评审专家、代理机构的行为进行全过程评价,形成评价维度多元的立体信用评价体系。

三是打造安全高效的电子保函应用模式,突破公共资源交易物理限制。西咸新区自主建设电子保函平台,嵌入数据加密技术及访问限制、数据签名、身份认证等网络防范技术,创新建立“平台+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司”的“1+1+N”合作模式,探索实施先行垫付、事后索赔的“见索即付”模式,通过地方性产品备案、“先行赔付”“事后索赔”的方式,在自贸试验区范围内试行保证保函与现金保证金担保责任范围的“统一适用”,实现了保险类保函与现金保证金同等“应赔尽赔”效果。

二、工作成效

一是公共资源跨域交易实现“新突破”。西咸新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已累计完成交易项目678项,涉及财政资金48.89亿元,外省企业中标率40%,区外企业中标数量比例达到60%以上。

二是公共资源多维交易增强“透明度”。西咸新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已累计完成759个项目信用评价管理,代理机构、评审专家的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明显增强。

三是公共资源交易流程实现“零跑路”。西咸新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已累计办理电子保函8227笔,涉及担保金额6.89亿元,释放企业资金6.88亿元,电子保函办理笔数、额度覆盖率分别达到55.54%、72.89%。

三、下一步工作

西咸新区将进一步深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改革探索,营造更加“阳光、规范、高效、创新”的公共资源交易环境。一是深化招投标交易担保制度改革,在政府投资项目领域探索减免或差异化缴纳投标保证金,试点推进信用等级对应保证金额度差异化管理等措施,加快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市场机制。二是丰富公共资源交易模式,扎实推进“互联网+政府采购”改革任务,提升政府采购效能和服务质量,促进市场充分竞争、节约财政资金。三是健全评价与监督机制,按照“交易项目全覆盖、考评结果全公开”的原则,将信用评价管理贯穿于评审专家、代理机构参与公共资源交易的全过程、全环节,与行业监管部门形成监管合力,提升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效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