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吴起县地处北洛河源头,冬春干旱少雨,夏秋旱涝相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线1284立方米,属资源型、季节性缺水并存地区。近年来,该县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做好蓄水、用水、排水、治水“四篇文章”,系统化全域打造山、水、城融合的生态、宜居、韧性海绵城市,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突出生态修复,做好蓄水文章。抢抓吴起被列为全省荒漠化综合防治、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重点县的战略机遇,以海绵城市理念修复生态、涵养水源,与甘肃华池县、环县共同打造新时代西北地区“塞罕坝”。一是实施流域治理工程。启动实施总投资6800万元的北洛河流域人工湿地治理、乱石头川流域生态修复项目,提升生态蓄水补水能力;首批策划包装总投资15.7亿元的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林草保护修复、防沙治沙成果巩固3个三北工程项目,正在申报第二批总投资20亿元项目,以林业项目落地实施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二是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累计退耕还林246万亩,新建改造淤地坝59座,完成治沟造地3.2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8万亩,全县林草覆盖率达到72.9%,土壤年侵蚀模数下降到0.5万吨,水土保持率达到86.4%。三是实施园林绿化工程。开展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为主要内容的“双修”行动,建成吴起将军主题公园、城市“口袋”公园等海绵型绿地公园8个,铺装透水人行道、生态停车场1.2万平方米,降低地面硬化比例,增加城市绿地空间,城区可渗透地面占建成区面积达到50%,县城“含绵量”持续提升。
二、突出节约集约,做好用水文章。坚持全面节水、科学调水,以海绵城市理念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争创全国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一是雨水收集“为城解渴”。在县城机关单位、广场公园、住宅小区和红色教育基地等区域规划建设雨水收集调蓄设施20处,建成后年雨水资源化利用量将达到2万立方米,可有效保障城区绿化浇灌、道路喷洒和音乐喷泉用水,做到循环利用、水尽其用。二是中水回用“变废为宝”。建成污水处理厂2座,年产生再生水474万立方米,并将中水回用作为油气井场审批的前置条件,引导油气企业生产全部使用再生水,最大限度减少“与民争水”“与田争水”。三是境外引水“蓄势赋能”。立足当下专班推进陕甘宁盐环定吴起应急供水工程,新建县城第三水厂,解决沿线乡镇及县城9.8万人口生活用水问题;着眼长远积极配合推进白龙江引水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县域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突出防洪排涝,做好排水文章。紧盯北洛河、县内两座中型水库和主城区“一河、两库、一城”的防洪排涝重点,以海绵城市理念防治水灾害,保障河道安澜,守护群众安宁。一是提升流域防洪能力。加强北洛河干支流排洪能力建设,投资1.02亿元实施中小河流堤岸防洪治理、水库除险加固、老旧淤地坝提升改造3个骨干水利工程,为水留空间、留出路,今年8月份有效应对1994年以来最大强降雨,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强化城市内涝治理。将海绵城市建设融入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投资2800万元实施城区排水防涝提升工程,新建县城山体沟道排洪渠2.5公里,维修改造排水管网6.5公里,清理排水渠17.6公里,完成海绵小区改造45个,惠及城区2.5万户居民。三是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巩固拓展全省首个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县建设成果,建成天气雷达系统并与市级雷达组网,实时发布短时重要气象预警,大幅增强对暴雨、雷雨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做到早预报、早预警、早防范。
四、突出环境改善,做好治水文章。坚持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以海绵城市理念治理水环境,努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幸福健康河流。一是注重控源截污。“一口一档”加强临河洗车场、养殖场、油服企业等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增加路缘石开口、降低绿化带标高,将道路雨水径流导入绿化空间蓄滞净化后,再通过管网外排,有效降低地表径流和初雨面源污染。近三年,国控、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Ⅲ类标准。二是注重系统治污。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整县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建成镇村分散式污水处理站18个、垃圾填埋场9个,完成改厕1.2万户,城区雨污分流管网实现全覆盖,街道机械化清扫保洁成为新常态,有效削减入河污染物,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提升。三是注重制度护河。严格落实“河长制”,完善县级领导分片包抓、部门分段负责、镇街属地管理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制度,建立“红黑榜”机制,每季度对镇街河道环境卫生评比打分,让“红榜”树标杆、“黑榜”受鞭策,形成管水护河长效机制,推动水环境、水生态持续改善,绘就人水相依、城水相融的美丽吴起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