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雁塔区着眼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改革牵引,通过做优引育孵化、产业联创、要素聚合、助企服务四个生态,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堵点卡点,强化区域科技型企业承载功能,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将科创“变量”转化为发展增量。2023年,全区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实现380.09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等4项指标走在全市区县前列。今年上半年,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对GDP增长贡献率超七成,位列2024年全国创新百强区第13位,继续领跑西部城区。
做优梯度化的引育孵化生态。按照“政策引、部门找、街道挖、园区孵、机构培”思路,持续强化产业招引承载功能和培育孵化专业化水平。通过构建以“国家大学科技园、西京科创园、未来产业城”三大创新驱动平台和“环小寨创研圈”为主体的“三园一圈”科创产业发展格局,重塑全域协同创新体系。深挖环小寨区域众多高校院所潜力,探索建设以产业园区项目为支撑、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的环小寨创研圈,打造聚集型、苗圃式、高水平的双创集群。出台《促进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建设全市首家楼宇信息平台系统,以数字化科技赋能楼宇经济营商、招商、稳商3大场景,搭建科技创新企业引育孵化基础平台。截至目前,区域共培育瞪羚企业19家、“专精特新”企业18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88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达86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创业企业占比达85%,获批“秦创原总窗口首批协同创新基地”,成为企业孵化、人才培育和成果就地转化的创新资源集聚新高地。申昊科技第二总部、西安为恒等企业入园发展,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
做优集群化的产业联创生态。大力强化企业主体作用,支持科技领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办园的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优势,推动西京科创园等“老字号”焕新迭代,电子元器件、北斗导航等6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区发展,培育出隆基股份、华达电子2家上市公司及20家规上制造业企业,电连接器产业集群跻身特色产业“国家队”。以“国字号”网安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前瞻布局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内培外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雁塔未来产业城板块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等数字产业上下游企业吸附力不断放大,360西北总部等一批关联企业落地,陕西电信信息枢纽园启动建设。雁塔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中心入选西北首家科技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名单,中心算力将扩容至500P,中心二期已与20家企业签订入驻协议,预计年收入30亿元以上。
做优市场化的要素聚合生态。紧扣科技高水平供给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搭建政府机关、科研院所、科创企业、金融机构等多元合作平台,通过市场化手段整合创新资源,促进教育、科技、金融、人才良性循环与互动。推出“雁塔人才大礼包”,制作“乐享雁塔”惠才卡,举办雁塔区“望长安·人才服务月”系列活动。以科技、产业、创新等发展要素为主题,开展“聚精英”“强交流”“送政策”“促发展”“优环境”五大类人才服务活动,拉近校政企距离。深挖区域资源,建立高层次人才“储备库”,环小寨创研圈人才“信息库”,建立“科学家+工程师”队伍29支,首批949名正高职以上人才入选“科创人才库”。与秦农银行深度合作,设立秦农银行“人才贷”,积极联系金融机构建立“金融助才朋友圈”。建成市区(县)首家秦创原·雁塔区科技金融服务工作站,为科技企业提供了更加专业、更具特色的金融服务,截至目前授信和授予企业贷款共计6350万元。精耕“首贷续贷中心”“快速贷款中心”两块“试验田”,新设立4个行业金融服务支行,为创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55亿元。
做优精准化的助企服务生态。聚焦项目、企业、产业链、政务服务、诉求化解等关键领域服务保障,下硬功夫打造好发展软环境。推出4大类210项“高效办成一件事”套餐,企服中心、政务驿站全面进驻创新园区。通过流程再造,审批方式创新,深化“四电”改革应用和AI应用,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98%,全程网办率92%,“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98%,“马上办”事项占比92%,政务服务满意率99.5%,实名整改率100%。加大对企业的周期性、定制化服务,组织全区335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包抓609户“五上”企业,制定《科技创新助飞雁塔13条措施》等多项激励政策,发放奖补资金超1亿元,惠及创新企业100余户。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完善企业群众诉求化解机制,强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打造全省首个“共享法庭”物业协会服务站,构建“共享法庭+”品牌集群,设立全省首个“政务服务中心仲裁庭”,建成“一带一路”商事调解室,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前端化解。塑造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系统性生态,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建设,建立全省首个区县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机制,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148.5件,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