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2024年9月,延安市完成全省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交易转让碳汇量15.1万吨,金额543.6万元,平均每吨36元,是目前已知全国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量最大、金额和单价最高、“买碳”企业最多的一单,为西部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积累了宝贵经验,拓宽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
一、坚持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延安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20世纪90年代曾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多年来,延安市坚持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开展以水土保持为核心的生态建设,通过植树造林、整修梯田、建淤地坝、封山禁牧等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措施,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8万平方千米,完成退耕还林1077万亩,建成各类淤地坝1.16万座,多年平均入黄泥沙由退耕前的每年2.58亿吨下降到0.31亿吨,降幅达88%,延安山川大地实现由“黄”到“绿”的历史性变化,为全国提供了生态修复的“延安样本”,被水利部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之一。宝塔区薛张小流域是省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流域总面积26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2.26平方千米。近年来,该区域通过实施水土保持项目,种植水保林草和水保经果林共255.75公顷,整修梯田66.01公顷,封禁治理710公顷,修复加固淤地坝5座,治理油井井场、煤矿、天然气井场4处,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75%,植被覆盖率达到65%以上。
二、坚持科技创新,探索水土保持碳汇开发路径。2024年4月至8月,延安市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宝塔区薛张小流域进行水土保持碳汇量评估。评估工作通过应用资料收集处理、卫星遥感与无人机遥感解译、样地调查等方法,综合分析小流域综合治理后,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地块的植被和土壤两个碳库的碳储量,以及与未治理区域相比增加的碳储量。利用2013年和2024年相近季节的高分辨率影像,结合地面调查数据与遥感影像像素对应、激光雷达的精细树高分类和植被分类等技术,建立2024年薛张小流域植被碳储量模型。通过将2024年的调查数据及模型与2013年的遥感影像相结合,分析薛张小流域碳相关信息的时空分布,并对比基线情景,得出流域内各治理措施地块植被碳储量变化和碳汇量。经过核算,薛张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碳汇增量4.36万吨,碳减排量2641吨,碳总量达到4.63万吨,相当于16.9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三、坚持统筹协调,积极推动碳汇项目落地实施。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强水保机理研究,加大新技术、新材料推广应用,通过政府监督促进、部门上下联动,强化跟踪指导,构建起国家、省、市、区四级协同推进工作体系。2024年8月,陕西省水利厅组织专家咨询审核,邀请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专家对薛张小流域水土保持碳汇核算进行审查,并同意核算结果。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和陕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随后出具核证报告。在陕西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设立延安市水土保持碳汇专项账户,分别建立政府碳资产账户和经营主体碳资产账户,用于存储和交易水土保持碳汇,明确碳储量空间分布和碳资产权属状况。通过打造“碳监测”“碳项目”“碳金融”“碳普惠”四个应用场景,实现林业碳汇的精细化管理、智能化应用和全方位服务,提升了延安市林业碳汇数字治理能力。
四、坚持企地合作,完成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延安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4454.28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80.17%。自退耕还林以来,完成新造林2355万亩,森林覆盖率增长至48.07%,植被覆盖度提升到81.3%,碳汇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延安市探索完善“平台开发备案、部门协调促成、企业自愿购买、收益回馈治理”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模式,通过陕西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公告,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遴选部分企业购买碳汇。2024年9月,延安市宝塔区水务环保有限公司代表宝塔区政府作为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出让方,分别与受让方签订协议,其中延安水务环保集团有限公司5万吨180万元、延安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0万吨360万元、陕西杨凌绿诚生态技术咨询有限公司1千吨3.6万元。
五、坚持共建共享,助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坚持群众利益优先,由延安市宝塔区水务环保有限公司承接实施小流域碳汇交易事项,设立专户存储,项目收益在政府监督下实行专款专用,确保全部用于薛张小流域水土保持功能巩固提升、乡村振兴以及帮助村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在建成生态低碳小流域、实现“山青、水净”基础上,为“村美、民富”持续贡献水土保持力量,确保群众能够最大程度享受碳汇成果。通过本次碳汇交易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地方增加了用于水土保持和乡村治理的资金投入,同时鼓励引导企业通过购买碳汇指标,抵消工业生产碳排放,推动自身可持续发展,履行反哺乡村、保护生态,共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社会责任,助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