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以工代赈是一项集就业促进、基本建设、应急救灾、收入分配、区域发展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帮扶政策,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在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众工资性收入水平、提升就业技能、激发内生动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为推荐典型、交流经验,省发展改革委遴选了一批以工代赈典型案例,现予以推介。
2021年以来,石泉县始终坚持“先有群众、后有项目,群众是根本、项目是载体、赈济是目的”、“项目建设是平台载体、就业增收是根本目标”的政策内涵,树立了以解决群众就业为主线的鲜明工作导向,通过完善制度、宣讲培训和组织检查,确保群众务工组织、就业技能培训、劳务报酬发放等“赈”的要求真正落实到“最后一公里”,推动以工代赈项目组织实施和方式推广取得显著成效,有力促进了全县脱贫成果巩固拓展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加强组织领导,三措并举优化工作推进
(一)完善制度建设,坚强组织领导。在县发改局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任责任组长、4名业务骨干为成员的以工代赈项目工作组,全面负责项目论证储备、健全制度规范以及强化业务指导等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抓统筹,分管领导抓推进,业务干部抓落实”的三级责任体系。
(二)突出工作重点,抓好任务落实。将解决群众就业增收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先后印发《石泉县关于全面规范以工代赈项目实施的通知》《石泉县以工代赈项目审核工作实施方案》《十二条以工代赈项目前置审查细则》,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了以工代赈项目谋划、组织实施、竣工验收、档案整理等管理制度。同时,通过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制度,狠抓项目推进和“赈”的要求落实。
(三)提升业务水平,培育优良队伍。为普及以工代赈政策知识,采取“组织学习+说明书+实地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干部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组织学习,即牢牢把握国家、省、市以工代赈培训视频会议契机,组织业务干部深入学习以工代赈最新政策要求和全国典型经验。同时,积极组织召开全县视频会议,为各镇、各行业部门、项目实施单位进行专题讲课,宣讲以工代赈业务知识。说明书,即整理以工代赈项目的特殊要求、组织实施要点、负面清单等,形成“说明书”印发至各项目实施单位,指导项目单位按照规范要求组织实施。实地指导,即分管领导和业务骨干亲赴现场,采取“手把手”教学方式指导项目谋划、可研报告(实施方案)编制、务工组织、劳务报酬发放等,推动以工代赈政策真落地、见实效,确保“赈济”作用惠民生、促发展。
二、强化政策落实,三方融合提升赈济成效
(一)吃透工赈政策,推动深度融合。2021年石泉县受“8.22”洪灾影响,导致饶峰镇三岔河村村委会及安置点后侧山体出现蠕滑变形,直接威胁安置点及三岔河村38户85人、111间房屋、屋前道路、过往行人及车辆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与自然资源局、应急管理局等部门实地查看,现场会商,石泉县发改局合理运用、结合政策,积极申报并实施了石泉县饶峰镇三岔河村村委会及安置点后侧滑坡治理项目。该项目总投资64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以工代赈资金500万元,地方自筹145万元,经过设计单位实地勘察,确定基本建设内容为抗滑桩、排水渠以及挡墙建设,技术难度小、用工量大,其中抗滑桩施工方式选择人工开挖,可以最大程度增加了务工岗位数量,预计能够提供45个普工岗位,5个技工岗位,同时经过饶峰镇摸底,当地低收入农村群众约有70名劳动力可参与务工,实现了“以工代赈+应急抢险+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三方面的有效结合,践行了以工代赈“赈”的初衷。
(二)加强项目管理,提高建设质量。石泉县始终坚持把项目规范实施以及质量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该项目投资计划在5个工作日内分解下达至建设单位,同时明确了项目建设内容和资金用途等。项目前期手续完善,开工前务工组织等准备工作充分,做到了“计划下达即开工”。项目属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应急抢险项目,可采取直接发包方式确定施工单位,且不涉及环境敏感区的小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可不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无需办理环评以及招标手续。以工代赈工作组领导在项目实施全过程严格落实“三到场”,定期和不定期对项目建设进度、劳务发放报酬、绩效目标达成等进行明察暗访,现场交办问题,督促限期整改,形成了工作组监管指导,行业部门技术把关,项目实施单位和村(社区)横向监管的“多方发力、共建共治”工作格局。同时,在项目实施地进行“县、镇、村”三级公示,开通群众反馈渠道,设立以工代赈项目监督专线电话,保证事中事后全面接受群众监督。项目资金管理实行专人管理、单独核算,劳务报酬发放实行双向确认制度,务工群众与专职考勤员每月相互核实务工时间、报酬金额等基本信息并签字确认,在三级公示栏公示无异议后,通过银行卡发放,转账回执单、银行付款流水和劳务报酬台账等报县以工代赈工作组备案。工作组成员通过比对务工台账、劳务报酬发放台账、银行转账回执单及务工群众银行账号等基本信息,逐一对劳务报酬发放情况进行核实确认。目前,该项目已拨付以工代赈资金470万元,未出现滞留、挤占挪用情况。
(三)全面推进实施,激发赈济效能。该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县、镇、村”三级联动、密切配合,点线面立体推进,把“无形”的组织工作优势与“有形”的项目资金优势有机结合,由镇党委政府、村两委干部保障施工外部环境和有效组织当地群众务工,由县级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确保工程按质按量按时完成。目前实施进度已达90%,共带动77人就业,其中搬迁群众7人;累计发放劳务报酬92.87万元,占中央财政资金的18.5%,项目完工后,预计劳务报酬发放占比可突破25%,高出国家底线要求近10个百分点。同时,石泉县始终把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做为项目实施的核心要求,积极组织48名务工群众开展技能培训,实现扶智和扶志有效结合。
三、加大推广力度,五大领域拓宽就业渠道
(一)统筹协调有力,完善制度规范。一是明确工作要求。联合乡村振兴和财政部门印发《关于明确2021年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的通知》,针对项目管理、用工选择、报酬发放、项目验收等4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并从下达的衔接资金项目计划中挑选了超过40%的项目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分行业、分年度建立县级动态管理项目库。二是完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四大机制”,即常态化监管巡查机制、定期调度机制、重点督导机制、跟踪问效机制,强化全过程监督管理,确保推广方式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三是加强调度督导。制定《石泉县使用财政衔接资金实施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统计表》,定期开展项目调度,督促指导各行业部门按进度推进推广方式项目实施,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四是夯实主体责任。强化对项目业主单位、施工单位等责任主体的监管和培训,确保以工代赈政策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二)拓展五大领域,增强推广成效。围绕农业、交通、水利、文旅、林业等五大领域,分行业、分年度梳理项目共计145个,计划总投资2.54亿元,形成了县级推广以工代赈项目清单。2021年,累计组织2514人参与项目建设,其中易地搬迁群众871人;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905万元,其中易地搬迁群众增收750万元。同时,结合项目建设用工需求和群众就业意愿,有针对性的开展技能实操培训294人次,其中培训易地搬迁群众64人,让参与务工的群众至少掌握一项劳务技能,实现由“苦力型”向“技术型”转变,拓宽了群众就业渠道,务工群众自身发展能力的得到切实增强,有效激发了参与乡村振兴的发展主动性。
石泉县在抓好以工代赈日常工作的同时,擅于在“总结提炼”和“求异思维”中找到新做法、新途径,复制推广后带动面上工作提质增效、加分添彩。2022年以来,石泉县在2021年度全国以工代赈综合评价“以工代赈积极主动、成效明显县”中荣获“好”的等次;石泉县《坚守“赈”的初心,兜牢民生底线》在学习强国、安康日报刊载推广;石泉县《以工代赈惠民生》在中国网、安康市发改委、安康市乡村振兴局刊载推广,进一步展示了以工代赈惠民生取得的成效,推动以工代赈政策在新时期焕发强大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