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和来陕考察时关于“乐业才能安居”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部署要求,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市县扎实开展“乐业安居”专项行动,用心用情用力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各项工作,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逐步实现。为充分展现各地在实践中探索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取得的显著成效,现推出“聚焦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系列报道。
自2011年实施易地搬迁工程以来,安康市累计搬迁群众26.73万户93.7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建成搬迁安置社区1364个,其中:“十三五”易地搬迁10.54万户33.52万人。近年来,安康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乐业才能安居”科学论段为指引,把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头号”民生工程,在接续奋斗中乘势而上,持续推进全市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强保障。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后续扶持工作,全市1364个搬迁安置区单设党组织64个、融合挂靠党组织209个,91个800人以上搬迁安置区选派第一书记91人、专职工作队员176人,实现了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全覆盖”。同步建立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和群团组织,做到管理无盲区、服务无缝隙、联系无障碍,构建起了精干高效的基层组织体系和便民利民的权益保障体系,实现了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全省走前列、全国争一流”。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优服务。坚持从搬迁群众“最需”处入手,在“最急”上发力。累计投资7.19亿元实施教育项目86个,新增学1.4万个;投资6871万元新建改建卫生服务机构19个,安置点医疗设施覆盖率实现100%;投资7.13亿元建成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178个,积极构建功能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同时,为促进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新生活,探索了小超市、小库房、小餐厅、小菜园、小课堂、小厅堂“六小”建设,从“功能”出发,切实解决搬迁群众所需所盼,推动了群众“快融入”。
三是坚持扩岗就业促增收。坚持把稳就业作为搬迁后扶工作的第一要务,探索推广“移民搬迁进社区、土地流转建园区、农民就地变工人”发展模式,多措并举构建稳定增收的产业就业体系,“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让群众乐业安居。全市累计建成新社区工厂1016家,其中易地搬迁安置区515家、吸纳就业1.95万人;累计配建农业产业园区927个,吸纳就业3.09万人,实现了100户以上有条件的易地搬迁安置区新社区工厂和农业产业园区“全覆盖”,基本实现了致富有产业、就业有岗位、生存有门道、发展有空间。
四是坚持创新治理树品牌。坚持因地制宜,持续发力抓示范,一手抓基层治理创新,一手抓民风转变提升,“双管齐下”的有力举措促进了搬迁群众更好地融入新环境新生活,增强了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我市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明显,被国务院督查激励表扬;“乐业安居”经验做法已录入国家发改委工作指引;岚皋“睦邻之家”、汉阴“138”、旬阳“四小工程”、白河“六大融入提升行动”等经验做法,先后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肯定;牵头制定的《安康市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管理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已升级为省级标准,目前正在全省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