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以工代赈典型案例之九——镇安县:建立“五个三”机制 “工”惠民生“赈”出实效
来源:县域处 发布时间:2024-02-23

编者按:以工代赈是一项集就业促进、基本建设、应急救灾、收入分配、区域发展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帮扶政策,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在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众工资性收入水平、提升就业技能、激发内生动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为推荐典型、交流经验,省发展改革委遴选了一批以工代赈典型案例,现予以推介。


近年来,镇安县抢抓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机遇,充分发挥以工代赈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功能作用,探索推行“五个三”工作法,精准谋划、精致建设、精确带联、精细管理。2022年以来,全县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1个,总投资6654万元,带动群众就地务工950人,发放劳务报酬1750万元。

一、建好“三库”,提升参与度

一是项目储备库。以“工程只是手段,赈济才是目的”为出发点,围绕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将当地群众最急需、带动务工最充足、施工难度最简单、促进增收最明显的项目优先列入项目库,动态管理、逐年实施。2022年以来,共储备项目115个,总投资3.45亿元。二是人力资源库。搭建县镇村三级就业服务平台,配备就业信息员190名,每季度开展一次劳动力资源调查,全面掌握劳动力基本情况、务工现状、就业需求等,实行动态台账管理。已录入农村劳动力信息库就业信息10.3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3.6万人。三是培训需求库。人技精准对接,精选瓦工、砌体工等工种,开展“订单”“委托”“定向”培训。在项目建设中,由施工企业利用机械、场地开展以工代训。2022年以来,累计开展技能培训18期3860人次,以工代训36场1450人次。

米粮镇界河村安置点以工代赈项目技能培训会议

二、坚持“三审”,提升精准度

一是受益群众审核。项目实施前,根据投资规模、建设方式、劳动岗位及数量、用工价格等内容,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合理设置用工岗位,编制项目可研报告,经村民代表大会、村两委会、镇办审核后,上报县领导小组办公室。2022年以来,共召开村民代表大会76场次,征求意见建议300多条。二是行业部门审查。由交通、水利等行业部门组建专家库6个,聘请技术专家32人,召开项目审查会12场次,对可研报告进行联合审查,审查结果反馈县领导小组办公室。三是联席会议审定。建立以工代赈联席会议制度,把项目带动群众受益面、劳务工程量、后期管护岗位提供等作为评审的主要内容,将发放劳务报酬金额占财政资金比重作为先决条件,采取分项赋分、综合评价,对评分达到80分以上的纳入县项目储备库。2022年以来,累计召开联席会议7次,研究议题15个。

2024年以工代赈项目审查会议

三、落实“三公”,提升透明度

一是项目公告。收到省市下达年度计划后,第一时间在县政府网站、融媒体中心进行公示,并在项目镇和村政务公示栏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二是薪酬公开。在项目现场设置劳务报酬监督公开牌,各施工单位建立群众务工、劳务报酬发放月台账、就业技能培训台账,定期开展检查,对未按时公开或发放劳务报酬的,记入施工单位诚信档案,实施联合惩戒。三是效益公示。在项目竣工验收后,对总投资30万元以上的项目,设置永久性工程标志牌,公示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资金投入、工程效益等内容,主动接受监督。

四、实施“三扩”,提升覆盖度

一是扩展项目范围。聚焦交通、水利等建设等投资规模大、吸纳就业潜力大的项目,推广以工代赈方式。2022年以来,采用以工代赈方式建设项目136个,总投资7.8亿元,带动7850名群众收入9320万元,占财政资金11.9%,其中脱贫群众2320人收入1897万元。二是扩大用工数量。科学编制项目群众务工组织方案,鼓励镇村组建劳务公司、施工队、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加大农村公益岗位开发力度。目前,已组建劳务公司16个、施工队35个、村经济组织156个,开发农村公益岗位6764个。三是扩充资金投入。将项目规划、可研编制、工程监理等费用纳入财政预算足额保障。2022年以来,累计整合有效衔接资金1100万元、苏陕协作资金1500万元,保障项目费用280万元,确保以工代赈项目工程款及时足额兑付。

2023年县城道路改造项目建设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

五、严格“三评”,提升满意度

一是群众评议。在项目实施全过程,邀请所在地镇村“两代一委”、镇村组干部、务工群众、受益群众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评价。对差评达到20%的,在项目实施前,督促优化完善项目实施方案;在建设中,责令施工单位立即整改;在项目竣工后,限期对标整改,建章立制确保长效使用。二是部门评级。项目竣工验收后,由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考评组,邀请镇村干部、受益群众代表参加,对项目全面评价赋分,被评为一般等次的下个年度不再安排项目。2022年以来,11个已建成项目,被评为优秀的10个,良好的1个。三是领导小组评价。围绕群众覆盖面、群众务工数量、劳务报酬发放、施工管理等方面,开展综合效益评价,作为下年度项目计划安排依据。同时,将以工代赈工作纳入镇办和部门年度考核内容和重点工作检查内容,实行严督实考,确保“工”有效果,“赈”守初心。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