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全力打造易地搬迁示范安置区典型案例之十五——汉中市镇巴县:坚持“五化五全” 精准发力促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全面提升
来源:县域处 发布时间:2024-03-01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落实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各地聚焦产业培育、就业帮扶、“五社联动”社区治理等重点工作,全力稳就业、兴产业、优服务、促融入,打造了一批后续扶持工作成效明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安置区。为充分展现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现推出“全力打造易地搬迁示范安置区典型案例”系列报道。


镇巴县长岭镇集镇安置点位于长岭镇花园社区街上组,“十三五”期间共安置群众231户841人。安置点及周边产业兴旺、交通便利、功能完善,建有管理服务中心、创业就业服务中心、警务室等功能场所,周边配套学校3所、卫生院1所、大型超市2个、物流服务点2个,配套基础设施完整。为进一步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发展工作,加强搬迁安置点的规范化管理服务,促进搬迁群众“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近年来,长岭镇坚持“五化五全”精准发力,提升搬迁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

优化体系建设,多重管理全贯通。成立安置点管理服务中心和党小组,设立移民委员会,抽调两名专责干部,全力做好安置点保障服务工作。落实居住证制度,发放141本居住薄,对搬迁户实行《户口簿》和《居住簿》双重管理,并安排专人负责搬迁群众的户口迁移、子女入学、社保服务等手续办理,有效解决人户分离,消除“两头跑”现象。选聘27名责任心强、能力出众的群众担任楼栋长,全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体系。

实化支撑举措,两业转型全提速。扶持引导安置点周边12家企业或经营主体,大力发展茶叶、优质大米、土鸡、中药材等绿色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劳务工资、入股分红等方式,让搬迁群众共享产业发展成果。支持搬迁群众自主创业,设立就业创业培训中心,对有创业意愿的搬迁群众,开展有针对性产业、足浴、烹饪等培训,落实就业创业政策,鼓励搬迁群众创办小商店、小餐店等,多渠道增加搬迁群众收入。支持社区工厂上楼招聘,实现楼上居住、楼下上班,累计吸纳32人在社区工厂就业,发放工资7万余元。对无业可扶、无法离乡的搬迁户,设置39名公益性岗位,安排从事保洁、管理等服务工作,为搬迁群众提供兜底就业保障。

强化社区治理,平稳过渡全融合。安置点管理人员坚持定期走访搬迁群众,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困难,及时协调解决,切实提高群众搬迁幸福感。日常加大老人户、独居户等重点人群的入户检查,确保群众高质量入住。引进美通达物业服务,让搬迁群众享受到城镇化的公共服务管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枢纽作用,画好“五社联动”同心圆,让治理资源“聚”起来,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安置点设立警务联系点,提升矛盾调处能力,建立安定有序的社区治理体系。

细化两地权益,后续保障全覆盖。坚持“户籍地管理地和林,居住地管理房和事”的原则,对搬迁安置人员实行《户口簿》和《居住簿》双重管理服务,确保搬迁安置人员享有后续帮扶发展惠民服务。持有《居住簿》的搬迁安置人员在居住地及户籍地享有10项权利,即在保持搬迁群众土地承包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和其他惠农政策权益不变的前提下,落实享有与迁入地居民同等的选举权、就业、就医、就学、养老、低保等权益保障服务工作,增强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深化防返贫监测,责任落实全跟进。将全镇441户1587人的易地搬迁群众全部纳入防返贫动态监测网格化管理。结合国扶办系统和防返贫监测预警信息平台,紧盯12户44人纳入防返贫监测系统的“三类人群”搬迁群众开展跟踪监测,每半月上报《易地扶贫搬迁户重点监测预警对象筛查登记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对搬迁群众进行动态监测,定期筛查预警。根据监测对象风险类别、发展需求,精准落实更新帮扶措施,压实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