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落实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各地聚焦产业培育、就业帮扶、“五社联动”社区治理等重点工作,全力稳就业、兴产业、优服务、促融入,打造了一批后续扶持工作成效明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安置区。为充分展现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现推出“全力打造易地搬迁示范安置区典型案例”系列报道。
安康是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平安顺利、幸福安康”之地,也是陕西易地搬迁工程的发源地和主战区。“十三五”以来,全市建成易地搬迁安置区742个,安置群众10.54万户33.52万人,占全省搬迁人口的39.7%。近年来,安康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始终把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以促进搬迁群众融入新型城镇化为主攻方向,以推进产业就业发展、设施配套提升、社区治理融入为路径,系统集成“三个五”后扶工作体系,不断提升群众满意率、获得感、幸福度。
一、五大乐业工程激活稳定增收“新引擎”
紧盯产业、就业两个核心关键,扶持壮大特色产业,促进多元化就业。一是创新劳务品牌。发挥“紫阳修脚师”“旬阳建工”“安康家政嫂”“安康美厨”等“一县一品”劳务品牌作用,把就业技能培训与地方特色劳务品牌相结合,通过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基地培训、规模输出模式,“十四五”以来累计开展劳务品牌技能培训4.9万人次,引导搬迁群众就业3.4万人。二是促进就近就业。创建“总部企业+新社区工厂+家庭工坊”发展模式,引进毛绒玩具、织袜、电子线束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搬迁安置区兴建新社区工厂,配套上下游,协同产供销,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全市在营新社区工厂1007家,吸纳群众家门口就业3.9万人。安康已成为全国第四大毛绒玩具生产基地,被授予“中国毛绒玩具产业新都”称号,去年产值达61亿元。三是推动“两区共建”。实施产业园区“百园引领、千园提升、村村覆盖”工程,建立安置社区“国企带镇村”“乡建公司”“村级劳务公司”模式,用好流转土地得租金、参与务工得佣金、集体分红得股金、信贷支持得本金联农带农机制,把近20万搬迁群众融入产业园里、嵌在产业链上,促进持续增收。四是做实以工代赈。每年将30%的以工代赈专项资金用于搬迁安置区,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和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推广以工代赈,吸纳9500余名低收入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开发近百个基础设施管护岗位保障就业。五是强化政策扶持。持续实施稳岗扩容惠民生政策,推动支持返乡创业就业9条措施落地,把公共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向基层延伸。新建12家零工市场,扶持3000余名搬迁劳动力自主创业,1.54万名搬迁群众通过公益性岗位实现兜底安置就业,有劳动力搬迁家庭平均每户2人稳定就业,人均纯收入增速稳步提升。
平利县锦屏社区搬迁群众在社区工厂生产毛绒玩具
二、五大服务措施打造暖心居住“新路径”
聚焦构建安置区便民服务体系,加快搬迁群众融入新型城镇化。一是完善物业管理服务。建立市场化服务、业主自治、社区委员会托管三种模式,灵活采取搬迁群众缴纳、政府奖补、先缴后补等方式,出台物业管理办法,引进物业服务企业205家,实现物业服务全覆盖。二是提升公共配套服务。完善提升排污管网、停车场、充电桩等基础配套和教育、医疗公共服务设施337个,搬迁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巩固率、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均达到100%,医疗设施覆盖率100%,推动安置区所在城镇融合发展。三是健全重点人群关爱服务。围绕健全“一老一小”服务保障体系,在社区建立日间照料中心,设立“社区食堂”“儿童陪伴中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支持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打好规划引领、财政支持、要素保障组合拳,办好搬迁群众“身后事”。四是细化“六小”便民服务。建成搬迁安置区小超市、小库房、小餐桌、小课堂、小厅堂、小菜园等“六小”暖心工程1938个,提供日常采买、物资储藏、平价就餐、就业培训、儿童托管、红白喜事操办等便民服务,解决搬迁群众急需的身边“小事”。五是推行标准创建服务。制定《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管理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开展“星级”创建考核评价,提升安置区管理服务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汉阴县平梁镇兴隆佳苑搬迁安置区
三、五大保障机制破解搬迁融入“新难题”
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安置社区组织体系,有序推进搬迁人口市民化、社会治理现代化。一是健全基层治理体系。实行“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楼栋长”三级联动,组建“居委会+物业+网格长+搬迁户”基层服务网络,推行党员联系群众、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中心户长联系居民以及管理网格化、服务精细化“三线两化”工作机制,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二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取消落户限制,简化户籍迁移流程,推行“居住簿”管理制度,健全非户籍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累计办理“睦邻卡”“居住证”15.9万件,实现迁入地“一站式”办理社会事务,均等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三是强化住房政策保障。印发《切实做好搬迁人口新增住房需求保障工作实施意见》,精准施策、分类保障,采取租赁补贴、改建扩建等多种方式满足搬迁人口多元化住房需求,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搬迁家庭纳入城镇保障性住房服务范围。四是完善动态监测体系。加强巩固衔接大数据“一张网络平台”监测,建立属地管理地(迁入地)、行政管辖地(迁出地)和搬迁群众“三个责任清单”,推进权益保障、配套设施、收入水平、服务水平“四项提升”,让群众时刻感受到事有人管、有人帮、不悬空、不漏项。五是推动新民风建设。坚持“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道德评议,持续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提升融入城镇化、市民化能力水平,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融得进、发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