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以工代赈典型案例之十三——汉中市宁强县:激活“自建自管自用”主体动能  放大“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效应
来源:县域处 发布时间:2025-02-12

编者按:以工代赈是一项集就业促进、基本建设、应急救灾、收入分配、区域发展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帮扶政策,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在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众工资性收入水平、提升就业技能、激发内生动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为推荐典型、交流经验,省发展改革委遴选了一批以工代赈典型案例,现予以推介。


宁强县安乐河镇任家坝村是一个山高谷狭、沿河蜿蜒的散居村落,安乐河长12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666户2108人。2024年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160.99万元,覆盖过境公路沿线12公里4个村民小组112户457人,通过“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村民自建”以工代赈实施方式推动“千万工程”落地生根,最大限度激发群众首创精神,用心用情共建和美家园。

人人参与是前提:坚持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治相结合,推动项目功能

从“单一赈济”向“乡村振兴”转变

树牢“先有群众、后有项目”理念,坚持“决策向群众广泛问计、建设让群众深度参与、成果由群众共享维护”,引导发动群众“不等不靠、自己创造”“自己的项目自己干、自己的家园自己建”,通过“人人参与”促进“人人满意”。一是激活人人参与的动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从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最直接、最有发言权的人居环境入手,实行“规划民参、方案民选、内容民晓、项目民建、效果民评”,规划实施清理乱堆乱放、栽植竹质篱笆、砌筑挡土石坎、硬化入户道路、拆除老旧房屋、改造户用厕所等建设内容,引导群众从“站着看”到“跟着干”变“自觉干”,使环境整治由“村中事”变为“家中事”。二是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深刻领悟“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的政策内涵,考虑到技术工人外出务工多留在当地少、青壮年外出务工多留在当地少“两多两少”的实际,谋划项目首选群众获得感强、施工难度小、用工需求大的项目,经群众商议决定施工组织方式、利益联结模式等,提升“群众+项目”的黏合力,真正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三是建立人人参与的机制。带头践行群众路线,召开村民代表会民主推选产生任家坝村以工代赈(村民自建)项目理事会,负责务工人员选定、材料采购、机械租赁、财务管理等具体事宜;成立项目监事会,重点监督劳务报酬发放、材料供应商选定、工程质量管理等内容。制定《任家坝村以工代赈项目流程图》,明确每个环节工作内容,按程序公示公开,体现全程监督干项目,充分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做到“大家的事大家说了算”。


(任家坝村以工代赈项目施工现场)

因地制宜是关键:坚持规划指导与彰显特色相结合,推动项目建设

从“千篇一律”向“乡情乡味”转变

遵循乡村自身发展逻辑、生态美学原则,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千户一面”,坚持“因村施策、因地制宜、因户施工”和“变废为宝、有机更新”,让乡村风貌与乡愁温情相得益彰。一是规划设计体现乡村味道。邀请专业设计公司实地踏勘,精心编制规划设计方案,延续任家坝村山清水绿、串珠分布的自然脉络,共商提出“依山临河微田园、乡道两侧微景观、人美地净微庭院、房前屋后微菜园、村民活动微广场、宜居宜业微经济”六微建设思路。二是坚持“需求导向”破解难题。聚焦治理“脏乱差”这一顽疾,开展“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专项行动,把项目建设与“千万工程”相结合,从群众最迫切的院场硬化、联户道路、沟渠治理、厕所改造等“小切口”入手,以“小投入”换出“大效益”、“小点缀”彰显“大变化”。立足村情实际,打好“清、拆、改、建、管”五字决,逐项破解治理难题:“清”理乡道沿线乱堆乱放、柴草垃圾43处;“拆”除老旧房屋、废弃圈舍32间;“改”造农户厕所80座、边角空地10处;“建”设挡墙1000余立方米、砖砌花池500立方米,安装竹篱2100米;“管”住垃圾乱倒,引导群众参与垃圾分类“新时尚”,放置垃圾桶220个,定期收集转运,逐步提升文明素养。三是典型引领共建“和美庭院”。对照“千万工程”创建标准,践行“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按照“村创示范带、组创示范户、户创标杆户”思路,坚持“拆旧治乱+环境治理+庭院整洁+美化点缀”四位一体推进“和美庭院”建设,引领打造“手工小院、果蔬小院、乡宴小院、民宿小院”。目前沿安八路建成10公里鸢尾示范带,打造景观节点6处;实施院场硬化48户8000余平方米,建设联户道路3600余米;持续压实“扫干净、摆整齐、无污水”治理措施,首批创建“和美庭院”示范户60户,以“龙泉山居”为代表的集中式院落初步成型。

精打细算是重点:坚持成本管控与就地取材相结合,推动项目效益

从“有限预算”向“以小博大”转变

坚持“多花心思少花钱”“一分钱花出十分钱的效果”,通过“义务投劳一点、就地取材一点、低价收购一点、报酬略低一点、农户投入一点”充分发挥以工代赈资金撬动作用,推动“小资金”转换“大效益”。优化组织省规费:用活项目理事会,减少招投标费用、代理费等开支,择优择低采购施工材料,单项工程节约成本40%左右。“四个一律”省成本:项目所需的石头、沙子、竹篱一律就地取材;房前屋后堆放的瓦片、水缸、砖块等变废为宝适当折价后一律从农户采购;清理路边杂灌、拆除废弃圈舍、拓宽入户道路一律不予补偿;道路两旁栽植的鸢尾一律组织公益岗位工作人员免费移栽。目前累计减少原材料费用30万元以上。略降薪酬省支出:在不高于现行市场价的基础上,技工、大工、小工、杂工分别按照200元、150元、120元、100元核定日工资标准,统一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以奖代补省工钱:对于硬化院场、入户道路,实行“群众投工投劳投材料、项目理事会奖补水泥”的方式,尽量降本增效;对于厕所改造,明确技术标准、完成时限,实行“农户自己动手、项目理事会监督验收”,按照户均1700元进行补助。

户户受益是目的:坚持组织发动与联农带农相结合,推动项目角色

从“给人打工”向“自己做事”转变

把保民生、促就业、稳增长作为核心目标,尽可能多的吸纳群众参与以工代赈,通过实实在在的变化激发共建家园的内生动力,实现从“赈济”向“振兴”的切实转变。小院宣讲聚共识。坚持“大家的事大家来商议”,实施前先后召开院坝会15场次,通过宣讲以工代赈政策、“千万工程”实例典型、未来发展前景,发动群众梯次参与项目建设;实施中带领群众边干边思考、边学边创造,坐在一起品鉴建设成果、琢磨提升要点,慢慢的谈矛盾谈问题的少了、谈变化谈希望的多了。技能提升强本领。聘请专业人士采取 “手把手”现场实操方式开展实用技术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8场次,组织骨干到外地参观学习4次,设立乡村工匠试验基地1处,让群众通过项目轮训掌握一门技术、提升一项能力,争取“零工变常工、力工变技工、小工变大工”。目前15名修砌石坎、6名编制竹篱的群众逐渐成长为农村匠人。门口务工挣现钱。坚持“项目带着就业走、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的尽量不用专业队伍”原则,优先吸纳脱贫户、“三类户”和低收入群体务工,让留守人员和弱劳动力在家门口体面劳动、尽量增加收入。目前累计用工103人,发放劳务报酬23万余元,人均增收2200余元;其中脱贫户56人、监测户1人,发放工资13.8万余元,人均增收2400余元。带动产业谋长远。坚持以工代赈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重点培育庭院经济、林下经济,目前农户种植天麻580余亩、发展淫羊藿460余亩、香菇2000余架。

(任家坝村以工代赈项目施工现场)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