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以工代赈是一项集就业促进、基本建设、应急救灾、收入分配、区域发展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帮扶政策,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在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众工资性收入水平、提升就业技能、激发内生动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为推荐典型、交流经验,省发展改革委遴选了一批以工代赈典型案例,现予以推介。
富平县到贤镇地处富平东隅,距县城17.5公里,镇域面积66平方公里,下辖15个行政村143个村民小组4.6万余人,耕地面积5.4万亩,先后荣获省级农业产业强镇、省级耕地保护先进镇、省级卫生城镇,市级便民服务中心高标准建设工作“示范点”等多项荣誉。2023年实施的以工代赈赈济模式创新拓展项目总投资1052万元,新建葡萄避雨棚、硬化生产道路、铺设滴水灌溉设施,在补齐发展短板、提升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极大的激发了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共建和美家园的热情,走出了一条党组织引领、群众深度参与、多方共赢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之路。
一、坚持“三立”强保障,构建党建领航新格局
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党建引领以工代赈项目建设作为党委、政府全年的重点任务,织牢织密了上下贯通、权责明晰的工作体系。树立目标明方向。将“以工代赈”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聚焦镇域发展全局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县镇村三级力量主动参与,形成“党政统筹、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建立架构聚合力。县政府成立了以常务副县长为组长,县发改局局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到贤镇成立以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以工代赈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实际细化完善以工代赈项目建设方案,将任务分解到村、责任落实到人,凝聚党员干部、乡贤能人、群众代表等多方力量。确立机制增活力。持续完善施工合同、用工用人、技能培训、人才库建立等相关运行机制,建立“农村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四位一体赈济新模式,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激发。
(到贤镇以工代赈项目技能培训现场)
二、坚持“三实”促落地,激活乡村振兴新动力
坚持“先有群众、后有项目、同工同酬”原则,围绕民生民意和产业发展需求确定项目实施内容,以强有力的工作举措推动项目稳步实施。以实效解决难题。县发改局牵头建立“周调度、月通报”机制,召开项目建设专题会、现场协调会11次,研究解决“以工代赈”项目推进中的堵点难点问题14个,及时全面、精准有效掌握项目建设动态和带动群众就业成效,实现了项目从“清单储备”到“落地见效”的全链条管理。以实招狠促推进。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合督导检查机制,整合农办、执法队、经发办、自然资源办等5个科室业务骨干开展联合督查30次,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6个,整改率达100%;将以工代赈项目建设成效与项目实施村年度目标考核相挂钩,以绩效评优劣,以考核促落实。以实策取得成效。坚持“项目跟着产业走”思路,立足产业园发展积极争取资金1052万元,新建避雨棚10万平方米,硬化拓宽产业道路3800平方米,配套滴水灌溉设施33万平方米,有效解决了制约葡萄产业发展的短板弱项,基础设施提升成为产业腾飞的“助推器”。
(到贤镇以工代赈项目施工现场)
三、坚持“三管”重闭环,实现项目建设新突破
聚焦把准政策导向、统筹项目实施、强化绩效监管等关键环节,加强全链条全环节监管指导,确保项目实施过程科学合理,工程按期达标完工、发挥效益。狠抓项目前期管控。精准制定项目实施流程图,明确劳务报酬发放金额和比例,聘请专业机构实地踏勘,精心编制实施方案,对参与项目建设的各类人员开展专业技术培训,为项目快速推进、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狠抓项目施工管理。建立县镇村组四级联动监管和质量全程跟踪管理机制,对项目的材料采购、用工用料、机械租赁、财务管理、报酬发放、施工质量等重点环节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督,确保项目进展顺利;明确以工代赈档案专人负责,做好以工代赈施工资料、过程影像的归档留存工作,确保档案资料完整安全、施工公开透明。狠抓项目后续管护。项目建成后,县发改局及时组织专家验收,进行资产确权后及时移交村级管理,明确产权归村集体所有,同时要求项目收益企业与村集体签订合同及固定资产维护承诺书,优先吸纳村内弱劳力、半劳力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长期性公益岗位16个,专项负责固定资产的管理、维护、维修,按月发放劳务报酬,确保已建成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到贤镇以工代赈项目建成照片)
四、坚持“三好”惠民生,推动保障网络新提升
坚持把改善基础设施、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核心目的,尽可能吸纳周围群众务工,不断提高“项目+群众”的融合度。产业发展质效好。通过建设特色产业避雨棚、硬化产业园区道路、建设节水灌溉设施等措施,高效节水灌溉等技术全面推广,产业园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园区亩均增收4万元,年产值突破600万元,真正让“一串串葡萄”成为镇域发展的“源头活水”。群众致富能力好。鼓励已脱贫户、公益性岗位和农村低收入人群等220余人参与项目建设,开展项目建设“理论+技能”培训5次,帮助76人次掌握施工技术,发放劳务报酬283.2万元,人均增收1.29万元,务工人员完成从“力工”向“技工”、从“新工”向“熟练工”的转变,在项目建设中既“出工”又“出力”,既“增收”又“增智”。联农带农共富好。推动以工代赈项目向社会公益、向集体经济、向实施微小项目拓展,项目建成后,形成生产经营性资产448万元,每年产生收益金26.8万,村集体按照1:2:7的比例进行收益分配,其中:10%用于易地扶贫搬迁户、脱贫户等低收入群体帮扶;20%用于产业园区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提升;70%用于设置公益性岗位、突发严重困难户临时救助等村级公益事业,构建起“产业增效—群众增收—集体增益”的综合发展模式。
(到贤镇以工代赈项目实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