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科学决策 规范实施 宝鸡市以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项目建设
来源:投资处 发布时间:2023-05-17

  宝鸡市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项目建设,以高质量项目推动经济发展,始终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谋划项目、衡量项目、推进项目,推动资源向项目聚焦、要素向项目聚拢、力量向项目聚合,形成“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聚焦项目干”的强大合力,开创全市高质量项目建设新局面。

  “把好入口关”。深刻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攻方向,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坚持关口前移。高标准高质量谋划、招引项目,在项目前期审批、核准和备案阶段坚决剔除不符合产业准入、生态保护、能源资源利用等管控要求的项目,从源头上杜绝不符合新发展理念要求的项目进入建设环节。二是坚持做强工业。突出高质量发展要求,从宝鸡产业发展实际出发,紧紧围绕13条重点产业链谋划实施项目,2023年762个省市两级重点项目中,产业类项目480个,占比达到63%。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钛谷新材料产业园、吉利新车型及发动机等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工业大项目的落地建设,有效带动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迅速发展。三是坚持质效并举。从“捡到篮子都是菜”到“提着篮子选好菜”,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建立招商引资项目会审机制、亩均效益综合评价机制和新增项目亩均效益提升长效机制等,从投资强度高、资源代价小、排放总量低、财税贡献大、安排就业多等多维度推动重点项目高标准建设,投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严格守底线”。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谋项目就是谋未来”意识,充分考虑环境容量、能耗总量、土地存量等约束因素,坚持底线思维,项目建设扎实深入推进。一是全面落实行政决策程序。规范权力运行,推进政府科学决策,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市级政府投资项目,须经市政府常务会议两次审议,分别研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确保项目投资符合我市财政承受能力,避免增加政府隐性债务。二是全面落实风险评估制度。加大项目前期论证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提升稳评、能评、安评、环评效能,牢牢守住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优化项目选址选线方案,把大气污染防治、黄河流域“四水四定”等刚性要求落实到项目谋划、审批、建设、运营全程。三是全面落实项目建设“四制”。大力增强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法治意识,视质量和安全为生命,以制度和规范为准绳,严格落实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等制度,确保工程项目安全、廉洁、高效运行。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全市一盘棋”。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县区协作配合,引导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加强产业发展互补互促,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一是明确功能定位谋划产业布局。依据“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立足资源禀赋和县(区)首位产业,科学布局产业空间,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方面突出自身特色、发挥比较优势,错位联动推进项目建设。凤翔区依托西凤酒金字招牌,加快西凤酒城建设,全面提升凤香型白酒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实现产能翻番。千阳县围绕全国奶山羊保种育种示范基地资源优势招引项目,泰国正大集团投资11亿元的奶山羊全产业链示范项目成功落地。太白县、凤县等涉秦岭县主要以建设精品景区,打造5A级景区县城为产业发展重点方向。二是市县统筹协调开展招商引资。平衡自主性和统筹性关系,着力提升市县(区)两级协同争取项目能力,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避免县(区)之间同质化竞争。加强市级调控、县(区)匹配,避免招引项目与自身发展定位不相符。深入论证项目建设规模、技术方案,避免项目无法落地、频繁调整、效益低下。三是提升供给效率加强要素保障。千方百计打通项目落地建设的难点堵点,为项目建设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省市两级重点项目全部开通土地和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实行即报即办。大力推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联合踏勘”项目审批管理办法,审批事项精减到47项,申请材料精简64.2%。出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5+N”政策体系,设立20亿元工业发展基金,市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工业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和1亿元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全力扶持相关产业发展。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