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阳县是关中平原西端新兴的生态农业县。近年来,千阳县结合当地苹果种植人数多、面积大、品相好等实际,将苹果产业作为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位产业,按照“品种引领、模式支撑、稳存提质、融合发展”的思路,聚焦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率先推动矮砧苹果变革,实现了科技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全县发展矮砧苹果13万亩、苗木繁育基地3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矮砧苹果生产基地和苗木繁育基地,矮砧苹果三次“飞天”供货中国空间站,荣获中国苹果苗木之乡、中国矮砧苹果之乡称号。截至三季度,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1.46亿元,增长6.6%。农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116元、30386元,增长为7.5%、4.4%。苹果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5亿元,带动就业人数约2万人。
品牌+技术,果区焕发新生机。千阳县素有种植苹果的传统,但随着苹果树龄老化、品种老化等,产业效益下降很大。2021年以来,全县率先引进矮砧栽培技术,推动渭北果区“乔化稀植”向“矮化密植”变革,创造了“当年见花、次年挂果、三年丰产”的苹果生产新纪录,年产优质矮砧苗木3000万株,拥有早中晚熟新优品种110多个,成为全国矮砧苹果栽植技术发源地。千阳县探索形成了“矮砧大苗、格架密植、水肥一体、轻简作务”的矮砧苹果集约栽培“千阳模式”,塑造了“四省一高一优”新优势,截至三季度,亩均产量3500公斤,最高可达6700公斤,每亩节本增效2000余元。
示范+引领,果农增添新动力。千阳县探索龙头企业代管模式,通过龙头企业+村集体+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建园代管、村集体整合土地参股经营、家庭农场承包生产等模式,加快推进老旧果园提升改造,聚力打造集中连片的高质高效果园。深入推进苹果产业后整理“12533”工程,引进培育12家果业龙头企业,实行技术共享、设施共用、信息互通,带动建成26个标准化示范园、4个万亩大镇,实现生产机械化、作务标准化、管理精细化、营销专业化。同时培育苹果专业合作组织79个、苹果家庭农场42户、种植大户265户,带动群众拿租金、赚薪金、领股金,全县65个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8600余万元,百万强村达到25个,1.2万户果农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融合+创新,发展有了新活力。千阳县积极探索苹果种植与苹果加工、冷链物流、观光旅游等三大产业互促互推、融合发展的道路。成功创建省级苹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通过三产融合增强特色经济、两链融合增强集体经济、产才融合增强联农带农经济,推动产业发展深度转型升级。加速推进30个苹果产业项目,建成果品智能化分拣线7条、冷(气调)库7万吨,引进果用物资生产企业5家,实现产销加一体发展、储运服配套协同,成为全省苹果全产业链典型县。建成千湖林海休闲园等4大景区,打造苹果主题观光旅游线路5条,南寨镇成为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省级苹果特色小镇。推出“西农专家教授+果业技术人员+特聘农技员+苹果师傅”技术服务机制,打造千阳苹果师傅劳务品牌,培育苹果师傅257人,人均年增收8万元以上,成立嫁接、修剪等12支果业服务队,远赴宁夏、甘肃、四川等10省区30个地区开展技术服务。
小苹果“撬动”大产业,千阳人用十年磨一剑的定力,率先推动矮砧苹果变革,推动矮砧苗木、新优品种、标准模式、技术人才领先全国、服务全国,聚力打造全国苹果产业转型升级集成服务高地,蹚出了一条以“新”提“质”、以“质”创“新”的苹果全产业链新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