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聚焦首位产业  打造工业强县
来源:县域处 发布时间:2024-12-26
分享到:

近年来,彬州市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加快培育工业新质生产力,聚力发展清洁低碳能化首位产业,强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名列2024年西部百强县第84位。截至三季度,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51.3亿元、增长11.6%,规上工业产值198.7亿元、增长10.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6%。

坚持强基固本,做大发展基本盘。一是培育产业集群。坚持以链式思维谋划布局产业链,紧扣“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的转型升级思路和绿色发展路径,打造煤化工、高分子材料、电子化学品、乙二醇下游4条产业链,重点发展乙二醇下游聚酯新材料和电子化学品环氧树脂材料两个产业集群,逐步实现“一煤独秀”向“以煤为基、多元发展”转变。西安大同共聚聚酰亚胺(三星一级供应商)、西安思摩威薄膜封装关键材料及核心装备(京东方核心供应商)等项目融入大西安产业链。目前,全市首位产业链上企业总数达到62家,总产值约246.27亿元,已形成超百亿规模产业链。二是紧抓项目建设。紧盯国家和中省产业政策和投资动向,与知名高校院所合作,深度谋划并储备高质量项目177个,其中政策性投资项目110个。坚持多轮联动招商、联动发力,截至目前引进优质企业30家落户,投资过亿项目7个落地,总投资约40亿元。持续深化高质量项目推进年,组建专班开展落地前期手续办理和协调推进攻坚,全流程保障项目建设。目前,推进市级以上重点项目11个,总投资额约60亿元。CFB示范发电项目成功并网发电,年可发电28亿度;思科赛、赛福特种防护材料等项目建成投产;凯立新材料、思摩威薄膜封装关键材料、智仑超纯环氧树脂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建成后年新增产值约82亿元、税收约9亿元。三是提升园区发展。围绕打造关中煤炭清洁转化、大西安高端材料供应、先进化工企业搬迁承载“三大基地”,采用“城投公司+EPC+专项债+开发性金融机构”模式,加快实施咸阳(彬州)高端能化园区提质行动。创新实施区域评估,提前办理能评、洪评、环评、文勘、地勘等,入园企业可直接共享成果。目前货运专线具备通车条件,危化品运输车辆专用停车场、污水处理厂二期、消防站等基础设施即将投入使用。现已通过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认定,并荣获2023年度全省县域产业集中区综合发展先进单位,力争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经开区。

坚持创新驱动,做强发展硬支撑。一是实施龙头引领。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围绕首位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带动上下游企业分工合作、协作发展。目前全市龙头企业10户,2024年预计产值达到253亿元,带动就业人数2.2万人。二是实施科技创新。发挥秦创原总窗口地市协同创新基地作用,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筹建咸阳智聚精细化工产业研究院,“301”科创特区通过咸阳认定。探索推出“1+X”模式,通过人才会客厅、科创中心、人才服务站等平台,多渠道延揽引进高层次人才和行业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践行“科技研发在高校·中试转化在彬州”模式,建立“企业+人才+项目+创新”机制,开展科研攻关10余项。推行“孵化+中试+产业”模式,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中化方舟创园、氢能中试产业园,引进科技型企业7家、落地标志性科技项目3个,培育“专精特新”、创新型中小企业5户。三是实施金融支持。竭尽全力支持落户投资企业上市,目前上市企业1家,拟培育上市企业6家,促进企业市场化融资。践行“投行思维”,彬州市政府投资设立全省第二支县域经济产业投资基金——陕西(咸阳)精细化工产业基金,总规模10亿元,首期募资2亿元,现已投资精细化工项目3个。截至目前,全市“五上”企业144家,规上工业企业43家。

坚持要素赋能,做优发展软环境。一是加大政策支持。继续严格落实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17条措施,制定出台加大企事业单位招才引智工作实施办法,及时兑现省咸支持清洁低碳能化产业奖补资金3000万元,从政策落实层面千方百计支持首位产业发展。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拿地即开工”全省推广,盘活存量国有资产资金居全省前列。推行“标准地+承诺制”,实行“交地即交证、拿地即开工”,提前收储“熟地”2000亩,供应“标准地”1437亩,全流程、全链条服务项目建设、企业发展。三是推进绿色生态。贯彻国家“双碳”战略,推动煤炭洗选率提升到90%。对标关中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等刚性要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请专业公司担任环保管家,持续完善能源管理体系。2023年能耗强度下降16.4%,空气优良天数309天,空气优良天数和PM2.5浓度均排咸阳第三。四是优化管理服务。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2023年下放行政执法权77个,跨区域通办地区扩大至10个,“独立审办”入选全省典型案例。借鉴“智改数转”模式,建成投用智慧化管理平台,加快打响“做化工·来彬州”品牌步伐。通过整体规划设计、统一开发建设、定向招引筛选、公共配套共享方式,最大程度实现生产化平台资源共享,吸引小型精细化工项目落地转化,目前已对接项目17个,意向入驻4个。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