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全力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之八十六:咸阳长武县
来源:县域处 发布时间:2025-03-24
分享到:

聚势谋远绘就能化产业新蓝图 转型发展激活县域经济强引擎


长武县位于关中西部秦陇交界,常住人口14.4万,总面积568.4平方公里。近年来,长武县立足能化产业优势,以创新驱动和绿色转型为核心,通过延链补链、技术突破、低碳发展等举措,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获评2023年度陕西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县。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6.76亿元、增长8.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99亿元、增长22.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4093元、16060元,增长5%、7.8%。综合实力跃升,产业潜力迸发,民生持续改善,主要做法与成效如下:

深耕产业链条延伸,激活产业发展新引擎。一是推动能化产业提质增效。持续提升产业发展效能,原煤年产量达到1749万吨,发电51亿度,生产甲醇60万吨,产业年产值超150亿元。持续推进煤矿智能化升级,正通煤业、亭南煤业达到全省B类矿井智能化标准;投资超1亿元实施煤电技改项目(如大唐彬长电厂汽轮机通流改造、润中公司余热发电)。二是建强园区承载平台。构建“一区三园”发展格局,投资7亿元完善基础设施,建成标准化厂房13万平方米,五里铺工业园和精细化工区通过全省化工园区首批认定,工业集中区成功创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抢抓苏陕协作机遇,签约项目9个,总投资37亿元。三是拓展延伸产业链条。立足煤炭转化下游产业,培育高端精细化工产业。以润中公司煤制甲醇为龙头,建成植物水凝胶面膜基布、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等项目3个,推进甲醇制甘氨酸、乙二胺等2个高附加值项目。截至目前,培育重点上下游企业15家,年产值达到20.4亿元,其中精细化工年产值达到11.7亿元。

突破技术创新瓶颈,培育产业聚变新动能。一是深化产学研多方合作。挂牌成立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出台长武县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政策包,配套500万元专项资金。组织开展“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路演等活动,与11所高校达成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建立产业培训基地和研究院,累计转化科技成果12项。二是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成立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对甲醇的高附加值下游产品研发进行科研攻关,甲醇制甘氨酸、乙二胺项目技术装备通过了国内首台(套)认证,抢占甘氨酸行业技术制高点。针对冲击地压防控难的问题,支持正通煤业建设冲击地压工程技术中心,联合国内外5家院校攻克深部冲击地压防控难题,获陕西省秦创原大赛咸阳分赛一等奖。三是优化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总投资3.6亿元的第二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110千伏变电站2座;完善矿用运煤铁路运输,完成胡孟铁路改扩建,推进安华铁路专用线建设。

聚力绿色低碳转型,打造产业升级新标杆。一是科学规划经济体系。结合县域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实际,制定了能化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按照“东部能化+中部综合”两区布局,构建以清洁能源、绿色化工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二是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累计实施能化产业及其配套保障类项目51个,建成高家堡煤矿西区煤仓、气化渣综合利用等项目42个,完成投资68.8亿元;引导企业采用PSA氢气提纯等清洁技术,实施技改项目7个。持续推进境内第5家杨家坪煤矿建设。三是落实政策精准发力。设立1.7亿元专项扶持资金(产业扶持引导+高质量发展专项促进+工业发展基金),实施重点产业链群培育壮大工程。支持能化企业开展安全应急、灾害防治、节能降耗等行动,“一企一策”帮助企业纾困解难,2024年争取工业奖补2530万元,累计减税降费3582万元,助力企业技改升级。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