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四方双结对、共建示范村”
来源:区域处 发布时间:2023-02-23

更好推动陕西借鉴东部经验推进乡村振兴,在56个脱贫县(市、区)深入开展苏陕协作“四方双结对、共建示范村”工作。这是今年深化苏陕协作的一项重要创新,并被列入两省年度合作协议。该项工作开展以来,苏陕两省高度重视,结对各方携手努力,推动陕西共建村以党建为引领,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改善乡村环境、带动村民增收,为共建村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相关工作得到国家乡村振兴局领导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央视网等国家级媒体也多次进行了专题报道。

一、集聚资源,全方位加大支持力度。结对各方以共建为纽带,结合自身优势,充分集聚政策、规划、资金、技术、人才等多种资源,全方位、多渠道支持共建示范村建设。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坚持规划先行,通过结对机制帮助30陕西共建村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挖掘特色元素,明确发展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高淳区驻柞水县联络组邀请农业部有关专家帮助中台村制定发展规划,致力打造高标准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和知名茶旅产业综合体。亭湖区驻印台区联络组邀请袁隆平团队赴铜川印台区,为塬圪塔村农业发展规划提出意见,帮助村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在省级层面,明确要求苏陕协作资金向“四方双结对、共建示范村”倾斜,支持共建村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基础设施、整治人居环境、完善乡村治理、壮大集体经济等。同时,市县等各级资金也加大对共建村扶持力度。今年用于支持56个共建村的资金总额达3.46亿元,其中苏陕协作资金1.64亿元,共支持建设161个项目。

三是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鼓励引导江苏在陕的农业、教育、医疗专业技术人才深入共建村,开展助农送教送医等活动,助力当地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溧阳市驻汉阴县联络组邀请江苏农科院专家到盘龙村指导红桃栽培和管理技术,成功引种溧阳紫金红桃品种2022年盘龙村红桃产量50余万斤,产值80余万元。雨花台区驻丹凤县联络组在徐家塬村实施了碧根果、中药材桔梗、双孢菇等3项目技术攻关,经济效益良好

二、因地制宜,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苏陕工作队始终把共建村的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结合当地实际,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今年支持共建村建设的3.46亿元资金中,有2.12亿元用于支持产业发展,占资金总额的61.3%。支持产业项目89个,聚焦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文旅融合等重点领域,柞水木耳、耀州瓷器、宜君旅游等产业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一是做大特色产业。东台市驻耀州区联络组投入1000万元帮助王家砭村扩大耀州瓷生产,年增产瓷器10万件套,产值1800万元。新沂市驻千阳县联络组投入310万元,帮助闫家村手工刺绣产业提档升级,成立专业合作社并注册商标。武进区驻汉滨区联络组帮助龙泉村建设高标准“陕茶1号”茶园3400亩,培育2个市级以上农业园区,今年春茶产量超20万斤。江都区驻子洲县联络组筹资8500万元,帮助张家坪村建设绒山羊万只羊场养殖示范基地及配套工程,绒山羊存栏超9700只。

二是做强产业园区。发挥江苏园区经济优势,今年以来,在共建村建设产业园38个,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浦口区驻镇安县联络组投入1300余万元资金,在青树村引种养殖小龙虾、大闸蟹,高质量建设县级水产智慧养殖产业园,年产值1000万元。新吴区驻宜川县联络组累计投入890万元,帮助王湾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瓜果菜蔬苗及食用菌,年净利润达70余万元。高淳区驻柞水县联络组创新“1+24”飞地建园模式,整合高淳区24个经济强村资源,聚力为中台村打造千亩茶叶示范园。

三、党建引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通过苏陕工作队队员与共建村支部书记结对并定期开展活动,更好发挥支部堡垒作用,党员干部想在前、干在前,不断提升发展村级经济和乡村治理能力。

一是强化基层支部建设。海安市驻略阳县联络组协助徐家坪社区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成立桑蚕产业联合党支部,辐射带动8个乡镇25个村626户群众共同发展致富。泰兴市驻旬邑县联络组帮助镇头村打造了全县第一家集党建远程教育、平安建设、基层治理于一体的数字乡村和智慧党建平台。丹阳市驻富平县联络组帮助大樊村运用支部党建“4313”特色工作法,在全县率先建成村史馆和村级养老院,并率先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二是构建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栖霞区驻商州区联络组帮助闫坪村建成党建网络、治理网格、服务群众网络“三网合一”的基层组织,累计解决100余件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贾汪区驻太白县联络组帮助杨下村建立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模式,不断强化乡风文明建设。海门区驻勉县联络组在雍东村探索开展基层社会治理积分制管理试点工作,通过建立“积分超市”,引导群众做好事换积分,激发了群众参与基层管理的热情。

四、富民惠民,构建增收长效机制。结对各方着力帮助共建村群众就业创业,扩大消费帮扶,强化联农带农,多措并举构建富民增收长效机制。今年以来,帮助56个共建村5000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其中脱贫人口2050人,累计帮助销售当地农畜牧产品和特色手工艺品8900余万元,带动人均增收过千元。

一是促就业。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发展特色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稳定就业岗位。常州市驻安康市工作组帮助安康各共建村通过苏陕协作平台,主动对接安康毛绒玩具生产企业,引入毛绒玩具社区工厂,帮助450多名搬迁移民和就业困难群众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上班”扬州市在韩家硷村建立县首个村播实训基地,带动本村36名劳动力就业,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商洛镇安县青树村学习借鉴“镇安月嫂”苏陕劳务协作品牌成功经验,在西安打造镇安“安业清真”餐饮品牌,目前已开办民族特色餐饮300余家,带动1000农村劳动力在外就业创业。

二是扩消费。渭南澄城县樊家川村借助苏陕协作平台,做强本地酥梨品牌,两年实现销售额1000万元,帮助全村118425人脱贫,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安康紫阳县大连村通过建设标准化生态示范茶园,年产干茶16吨,销售收益750万元,带动56220名农民增收致富,人均年收入3.4万元。

三是建机制。通过出租闲置固定资产、流转土地、定价收购、入股分红等方式,建立互利互惠、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商洛柞水县中台村在实施柞水木耳延链补链工程中,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当地196600多名脱贫人口增收致富,实现人均一亩园,户增一万元的产业目标。

五、引企入村,持续壮大集体经济。通过“四方双结对”平台,帮助共建村招商引资,通过组织企业实地考察、举办招商会等多种方式,今年共为56个共建村招引企业42家,累计投资额2.72亿元,有力壮大了共建村集体经济,为地方发展增添动能。启东市驻西乡县联络组通过外引内育,帮助五丰社区培育了“富民生猪专业合作社”和“利民粮油”等30余家省、市、县级龙头企业,并成立品牌运营公司,成功打造了多个特色农产品品牌,集体经济迅速壮大。新北区驻紫阳县联络组盘活大连村集体资产,大力扶持紫阳茗安茶业、陕焕茶业等集体企业,培育茶叶经营主体8家,专业合作社3家,年产干茶60吨,产值1800余万元,同时发展民宿经营,提高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崇川区驻留坝县联络组围绕河口村旅游产业大力开展招商活动,仅半年就联系南通企业12批次到河口村招商对接,落户一批文旅项目,助力当地打造“中国栈道渔村”精品旅游。

六、完善设施,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今年共投入近9000万元资金,在56个共建村建设59个乡村设施项目,帮助共建村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延安延川县梁家河村投入580万元,实施自然村人居环境整治、整村道路绿化等项目,同时开展环线塬面保护、山洪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植被修复等高质量发展项目,提升村庄生态宜居水平。铜川宜君县淌泥河村筹集300余万元资金,以旅游景区建设的标准,对村基础设施和环境进行提升改造,打造“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安康汉滨区龙泉村投入资金1500万元,相继推动实施龙泉“润安”社区大桥、通村公路提升改造、精品旅游线路等10个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厕所提升改造420户,打造“陕南茶旅结合典型示范村”。商洛商南县红庙村借鉴南京溧水区人居环境整治的成熟经验做法,制定出台了《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长效管护运行机制实施方案》《“门前四包”责任制试行办法》等文件,健全长效管护机制,使群众由“要我美”转变为“我要美”。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