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延安宜川县与无锡市新吴区积极探索建立苏陕协作“五项机制”,推动了“输血”向“造血”、“扶贫协作”向“经济合作”的转变,走出了一条双方互利共赢的新路子,实现了双方共同发展的目标。
一、建立职教联合办学机制
鉴于宜川县经济欠发达,就业市场不足、就业质量不高,宜川县与无锡市高新区(新吴区)建立了职教联合办学机制,既解决宜川职中学生教学、就业质量“双提高”的问题,又为无锡市高新区(新吴区)企业输送有素质的劳动力。具体模式是,宜川职中毕业生在自愿的基础上,由双方组织到无锡市高新区(新吴区)企业带薪实习半年,半年后取得无锡户籍,随后按社会招生计划进入无锡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与无锡孩子一样学习、毕业、拿证、就业。2022年3月4日,首批41名宜川职中2022级毕业生已进入无锡夏普电子元器件有限公司带薪实习,月薪5500元,半年后将进入无锡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班”学习,培训费用由苏陕协作帮扶资金支持解决。
二、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为深入贯彻落实“大抓产业项目、大抓招商引资、大抓营商环境”的工作要求,解决宜川经济发展急需人才短缺问题,双方建立了人才培养机制。目前,针对宜川急需招商引资、国有资本运营监管人才的实际,已于2022年3月10日,选派首批20名年轻、有专业学历、性格外向、愿意从事招商工作的干部加入了无锡市高新区(新吴区)对外招商小分队,跟岗学习锻炼半年后执行宜川县对外招商任务;由宜川县财政局3名领导干部组成的国资专班(一期),也进入无锡市高新区(新吴区)财政和国资系统,跟班学习两个半月。此外,双方还互派了54名农业、教育、卫生等专业技术干部挂职锻炼,取长补短、提升技能、增加阅历与经验。
三、建立经济合作机制
为了推动“单向扶贫援助”向“双向经济合作”转变,变“输血”为“造血”,实现互利双赢、携手发展,双方积极探索建立经济合作机制。宜川县采取“以资源换市场、以产权经营权换股权、以让利合作换资源资产盘活盈利、以合作办企业换干部成长”方式,邀请无锡市新吴区(高新区)政府国资代表企业来宜川投资发展。目前,新吴区安排吴文化博览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对宜川如意瀑布群旅游开发进行了整体规划,引导无锡市新吴区(高新区)企业中有意向在西北建分厂或分销中心的企业到宜川投资落户,结合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探索建立“飞地经济”模式,增强宜川的造血机能和增收能力,同时增加新吴区收入。
四、建立远程“会诊”机制
为了提高各级、各部门借智借脑完成经济工作任务的能力,宜川县提请无锡市高新区(新吴区)建立了远程“会诊”机制,帮助宜川把脉会诊、破解难题,发挥“经济智囊”作用。比如,针对宜川与陕旅合作运营壶口瀑布景区的有关问题,无锡市新吴区(高新区)区委、区政府安排分管国资工作的领导组织专业力量分析原因、理清思路、找准症结,给出了专业化处置建议,帮助宜川与陕旅用企业思维、企业规则和发展的方式理顺规范合作,谋求新的发展。再比如,应宜川县要求,无锡市新吴区(高新区)工业园区组织、联系本地和江阴市的精细化工企业,将宜川县天然气煤层气转化利用产业链及产品规划进行市场分析和招商宣传。
五、建立疫情防控联动机制
在抗击疫情中,两地建立了联动机制,一旦一方发生疫情,另一方也紧急响应进行全方位支援,全力守护两地人民生命健康。2021年12月,宜川疫情防控形势紧张,无锡市新吴区(高新区)紧急向宜川支援医用防护服、呼吸机、采样管等20万元的抗疫物资。2022年2月,无锡市新吴区(高新区)疫情防控形势紧张,宜川及时支援1000箱苹果,慰问一线防疫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