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康汉滨区携手常州武进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天然富硒资源优势,以“投资+消费”双向发力,全产业链发展富硒产业,打造产业发展新增长极,奋力谱写苏陕协作新篇章。
一、聚焦绿色健康,打造销售热点
一是展销活动有力有序。2022年5月24日至26日,“武进汉滨一家亲、齐心协力促振兴”汉滨富硒农特产品展销推介活动在武进区成功举行。主打绿色健康理念,来自汉滨区的40余种富硒农特产品受到了常州市民的青睐,3天时间完成销售额63万余元。活动采取线下线上双向发力,在线下设立吾悦广场和武进区政府机关食堂两个专场,线上于每晚18时至22时邀请两地知名“网红”现场直播带货。二是宣传方式多姿多彩。武进汉滨两地运用文字、声音、影像等全媒体形式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平台持续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政府搭台、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群众参等方式,推动富硒茶、富硒水、富硒魔芋等汉滨农产品畅销武进。三是品牌打造常态长效。苏陕协作进入新阶段,武进汉滨两地交流互动持续深化,消费帮扶成效明显。通过组织汉滨特色农产品走进武进,在武进开设扶贫产品专馆专柜,对接江苏市场绿色富硒农产品需求,大力拓展品牌战略,汉滨区“陕茶一号”“京康茶叶”“龙王泉富硒水”“瀛天核桃”等品牌在武进的影响力持续提升。2021年,江苏采购或帮助销售汉滨农畜牧产品和特色手工艺产品等9965.11万元。
二、突出项目引领,完善产业链条
一是助力发展乡村产业。聚焦农业特色产业,武进区通过苏陕协作项目全产业链扶持汉滨产业基地、生产加工、品牌打造等,项目资金的引领作用持续增强。建成汉岚青茶叶、雅鸽山粉条等农产品加工厂42个。二是推动形成工业集群。自2019年以来,汉滨武进以“区中园”形式合作共建产业园,苏陕协作资金累计投入汉滨区五里工业集中区富硒食品二区及产业孵化园(西区)项目1.7亿元,有效带动全区经济发展。同时,武进区积极分享在产业园区规划布局、运营管理、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共建产业园区,加快产业集聚,吸引富硒食品企业35家,2021年实现产值60亿元。三是全力支持“链主”企业。以培育产业集群为目标、以“链长制”为抓手,汉滨区明确了富硒茶、富硒水、富硒魔芋、富硒猪肉、富硒鱼、富硒核桃“链主”企业。整合部门、政策、科研、金融、人才等各方面力量,集中精力支持“链主”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实施“富硒+”战略,加快推动“硒资源”变为“硒产业”。2021年苏陕协作省、区、镇资金共计2.6亿元,共安排项目99个,涵盖产业就业、消费帮扶、助医助学、劳务协作、人才交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直接带动就业5087人。
三、加强协作交流,开创全新局面
一是推动企业落地。近年来,武进区主动对接汉滨市场,加大投资兴业力度,2021年江苏共有13批50余家企业到汉滨实地考察,时代茶业、星庐茶业、新城地产吾悦广场二期、台升祥、苏陕玩创电绣项目等5家江苏企业在汉滨落地,完成投资5.2亿元。二是加强人才交流。新一轮苏陕协作和经济合作实施以来,两地的人才交流更加紧密,两地学习交流机制不断深化,经验方法的交流互动不断。汉滨区选派赴武进区挂职干部2名、专业技术人才20名。武进区选派2名党政干部,支医、支教、支农三支队伍21名在汉滨区挂职帮扶。通过干部挂职锻炼和交流学习,促进了两地干部之间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上的互学互鉴,架起了两地在产业合作、干部人才交流、社会帮扶等方面的友谊桥梁。三是深化结对帮扶。在巩固完善原有学校、医院、村镇、村企和社会组织等结对帮扶的基础上,持续新增镇村精准结对。截至目前,共结对28对,其中镇镇6对,村村11对,医院7对,学校3对,村企1对。
四、经验与启示
(一)消费帮扶不单指销售端帮扶,而是全产业链帮扶的一个重要环节。以解决农产品卖难为着力点,全力以赴拉动乡村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经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组织农户全程参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各环节,让产业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农村群众。
(二)产业发展不单指富硒产业,而是巩固衔接全领域产业扶持。针对汉滨区情实际,因地制宜扶持产业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乡村产业,持续打造更多亮点。要通过项目引领、投资拉动、技术支持等多种途径,全产业链帮扶汉滨区产业发展,如毛绒文创、电子线束、纺织袜业等。
(三)宣传推广不限于单一平台,而是全媒体多维度宣传。宣传工作要提前布局,全面有序进行。一是领导重视,干部群众齐动员。区级领导、联络组负责人亲自出镜为农产品代言,有效提升了宣传质量。二是精心组织,汉武两地齐上阵。两地融媒体中心充分沟通,共享宣传资源,共同营造氛围。三是精准对接,部门联动齐参与。由两地发改局牵头,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将协作朋友圈持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