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渭南富平县:苏陕协作共建“富丹产业园”
来源:区域处 发布时间:2023-09-18

陕西富平和江苏丹阳共建的富丹产业园,依托优势特色产业,不断拓展上下游产业链,探索形成了“一核多点”产业布局、“资本运营” “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合作共建新模式,把贫困群众牢牢镶在产业链上,实现脱贫增收。今年以来,富丹产业园共招引落地圣唐乳业、扬子江药业、中冶陕压PMC等项目13个,实际到位投资39.2亿元,吸纳就业1030人。2022年11月,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在调研富丹产业园入园企业圣唐乳业有限公司时,对园区发展给予充分肯定。

一、多维“保障”到位

富平丹阳两地以科学态度精心谋划工作,从组织、人才、资金等多维度保障,为园区的高质量协作发展探索了新思路。

一是组织保障。镇江和渭南两地高层密切互访交流,充分利用两地资源互补优势,构建多元化合作平台,共享发展成果。搭建“亲”“清”在线平台,建立“企业点单、政府接单”机制,推行每周“早餐会”,及时解决企业“急难愁盼”。

二是政策保障。深化工程建设领域审批制度改革,出台激发企业家干事创业实施意见,完善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和县级领导联系帮扶制度,全力打好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组合拳,让企业家安心发展、大胆创业。制定出台《建设项目区域评估评审实施方案》,推行“标准地”供应,实现交地即发证、进地即开工,以项目投资大提速,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

三是人才保障。丹阳选优配强干部队伍,充分发挥江苏管理工作优势,将丹阳可复制的经验和管理办法在富丹产业园进行推广。扎实做好来富挂职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保障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富平县与丹阳市双向选派干部人才挂职交流工作的实施意见》。

四是资金保障。富平江苏两地政府成立了富丹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企业化运行管理园区。由丹阳市政府出资,以富丹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名义每年注资2500万元,首批资金投入1亿元,用于富丹产业园企业厂房、园区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富丹产业园招引企业还参与陕西省首个县域乡村振兴产业基金,通过资本撬动产业发展和招引。

二、多点“链条”拓展

富丹产业园立足全产业链思维,强化“项目为王”,围绕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供应链。

一是注重龙头引领。依托富平资源禀赋,在老庙镇建立万亩黄芩基地,与扬子江药业签订合作协议和产销合同,“订单”使当地种植黄芩的农户吃了“定心丸”,老庙镇“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已辐射带动周边村庄,目前黄芩面积2万亩,每亩增收达2000多元。截至目前,富丹产业园已落地13个龙头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9.2亿元。

二是注重特色培育。富平县充分利用“中国柿子之乡”“中国奶山羊之乡”的优势,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围绕奶山羊产业,在奶山羊育种、饲养、鲜奶加工到羊肉制品等环节,落地14个苏陕协作项目,总投资6.95亿元;围绕柿子产业,在柿饼加工、柿子醋、柿子酒加工等环节,落地10个苏陕协作项目,总投资2.53亿元,通过“资本运营” “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合作共建新模式,累计带动3000余名群众增收。

三是注重产业招引。富平丹阳两地高度重视产业引进和项目合作,广泛邀请东部企业来“区中园”调研、考察,持续推动江苏产业项目向园区转移。截至目前,富丹产业合作园区新增投产项目3个,合同总金额25.8亿元,完成到位资金4.8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36人。圣唐乳业参与了陕西省首家市场化运营的县域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金,上市公司腾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入户富平。

三、多元“创新”帮扶

富丹产业园始终坚持产业富民,在百姓就业、产业协调、消费协作等方面多元化创新,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帮扶模式。

一是创新就业帮扶。通过“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建立健全群众和企业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解决部分失去劳动能力群众的就业难问题。截至目前,园区落户项目直接吸纳就业1030人,其中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528人,吸纳脱贫群众207人。

二是创新产业帮扶。立足园区发展定位,通过“政策引导+产业配套+人才引进”,不断优化政策支持,完善基础配套,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经济效益高、带动性强的创新型企业先后落户园区。园区招引的中冶陕压PMC优质金属涂层环保关键技术装备项目,被列入陕西省创新驱动发展重点项目。

三是创新消费帮扶。开展“苏陕经销商富平行对接”活动,在南京、镇江、丹阳等地设立富平农副土特产展厅、专柜,利用江苏各类电商平台推进产品销售;搭建“苏陕优品”网销平台并注册商标,让群众足不出户把产品卖出去;通过建立农业物联网订单式管理和质量追溯体系,让富平更多的优质农产品通过“物联网+”技术销往各地,助力乡村振兴。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