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县依托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坚持绿色发展、智慧建园、智慧助产、智慧富农,着力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基础设施,优化提升环境质量,集结苏陕两地协作力量,努力将镇安县水产智慧养殖产业园建成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区。
一、全资源调动,培育智慧农业新引擎。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镇安县水产智慧养殖产业园项目管理处、西口回族镇党委程家川乡村振兴指挥部,党政主要领导一线指挥,抽调精锐力量攻坚克难。二是加强协作共建。发挥南京国家农创园农业科技高地优势,在园区规划、产业发展、技术合作、企业管理等多个方面保持良好互动,全力支持园区建设;发挥苏陕协作“四方双结对、共建示范村”平台作用,建立“结一联二、头雁领航”机制,促成以万亩水产养殖为特色的浦口区星甸街道后圩村与园区行政村青树村结对,促进园区发展与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同步推进;探索民主党派“组团式”帮扶模式,为园区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协作资源。三是加强谋划布局。坚持多规合一,推动水产智慧养殖园与程家川乡村振兴示范区一同规划、一体发展。坚持统一制定设计方案、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产业布局、统一资源配给、统一生态保护“五统一”,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
二、全产业培育,蓄积智慧农业新势能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做优基地。依托富锶富硒水土特点和原有产业基础发展特色农业,实施虾稻蟹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建成智慧水产发展区340亩,复合农业创新区270亩,休闲农业体验区100亩,高标准种植基地和育苗示范基地530亩,完善仓储、冷链、智慧农机等配套设施设备,完成道路、桥梁、水利等基础设施改造。二是坚持强链补链,做强龙头。共享招商信息,协作引进外部企业,扶持本土企业发展,围绕虾、蟹、贡米生产、加工及销售,引进岭鸿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培育本地企业岭沟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指导创办十里鱼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稳定就业、发展餐饮旅游等模式,带动集体经济发展。三是坚持突出特色,做精品牌。注重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相结合,在传统人力、机械、设备等农用生产资料的投入基础上,加大科学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投入,推广科学养殖种植技术,实施虾蟹精养示范、岭沟贡米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了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提高了产量、质量和抗灾能力。
三、全要素共享,凸显智慧农业新作为
一是基础设施共享。按照现代农业园区布局,聚焦农渔产业、乡村映像、生态康养,通过园区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目前已修建溢流坝6座、产业桥7座、道路11.6公里、排水渠3公里,整治农田960亩,健全进排水管网系统,实施改厕改圈、线缆入地(规整)、绿化美化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初步形成农业生产和休闲旅游相融合的新局面。二是人才技术共享。南京国家农创园与镇安县水产智慧养殖产业园共享技术人才,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加强服务指导,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生产效率提升。岭鸿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江苏淮安盱眙小龙虾养殖基地,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开展产、供、销、技、贸等多维合作,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智慧系统共享。引进江苏中农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现代农业物联网技术,建成智慧水产管理平台,通过8个水质监测点、2个空气监测点、12个虫情监测点、24小时全域监控,完善定时增氧、自动投食、远程控制等智慧功能,为在园企业科学管理提供支持,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水平。
四、全利益联结,筑牢智慧农业新基石
一是建立确权定股机制。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思路,推行“农户+合作社+企业+基地”发展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整合土地资源进行二次流转,并以产业发展资金入股企业,为农民谋取股权受益最大化。二是建立收益分配机制。按照土地流转350元/亩、村集体土地管理费50元/亩和8%基金分红标准,兑现群众收益。同时,企业在建设生产基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中,提供稳定就业岗位,优先使用本地劳动力。三是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加强企业日常管理,常态化进行水产养殖全产业链信息分析监测预警,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风险管控,防范因市场波动影响产品销售,造成企业经营损失和群众投资收益损失。注重农产品功能开发,塑造冷水虾、冷水蟹、富硒富锶稻米等农产品品牌,在全国高端市场打开销售局面,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