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铜川印台区:构建秀美家园 促进乡村振兴
来源:区域处 发布时间:2023-10-31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点线示范、镇村打造、全域推进”的思路,坚持高位推动、主动作为、狠抓落实,助力印台区全方位掀起人居环境整治热潮。如今,印台的农村人居环境明显优化,村容村貌不断改观,群众获得感、满意度和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将住房安全和道路修缮作为“立足点”。立足印台实际,主动参与实施灾后重建“阳光工程”和“村居道路通达工程”。帮助受洪涝灾害影响鉴定为C/D级的58户村民修缮房屋,使受灾群众住房全面达标;在陈炉镇穆家庄村、广阳镇广阳村、金锁关镇柳树台村等村居,累计硬化生产道路10多公里,修建护坡2900立方米,排水渠3000多米,连通了“镇-村-组-园”的最后一百米,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惠及群众850户2600余人。

将村居美化和移民安置区环境提升作为“主攻点”。按照“四方双结对,共建示范村”的要求,持续跟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实施红土镇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改造工程,更换污水管网保护层2730米,更换排污泵2个,保证41户115人冬季用水、排污管道能够正常使用;积极拓展“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帮扶领域,在广阳镇胜利村,阿庄镇阿庄村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实施村居美化亮化提升项目,重点围绕农村垃圾治理、村庄清洁、农村污水处置等内容,全方位开展标识设计、外墙改造、路面提升等环境提升工作,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文章”。

将厕所革命和废弃物综合利用作为“突破点”。坚持把农村厕所革命作为生态宜居的一项重要工作,实施红土镇街道旅游公厕项目,帮助建设公厕112.45平方米;制定印台街道前齐村、前塬村、济阳村完善户改厕工作的具体帮扶方案,拟于近期组织实施。围绕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难的问题,主动招引江苏提桥环保科技公司落户印台,实施资源化高效化利用,截至目前,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建设覆膜厌氧池10万立方米、氧化塘20万立方米、阳光发酵棚3000立方米、病死猪暂存冷库2座,年均处理养殖粪污可达60万立方米,既减少了全区无机化肥用量,又清洁了村庄。邀请阿里巴巴特派员来印考察,争取“蚂蚁森林”项目合作,联合印台相关部门栽植“印亭友谊林”20余亩,进一步增绿扩植,美化环境。

在一系列精准、精细、精心之举的推动下,印台区农村环境实现多点位提升,处处呈现河畅路洁、天蓝地绿、风清气爽的美丽景象,给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享得久的惠利,也为“唯美印台”增添了一个又一个新亮点。

一是加强科学统筹,细化责任落实。按照苏陕协作整体要求,年初就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协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科学编排项目,保证投入的比例和份额;全过程统筹推进项目建设,交办任务清单,定期不定期会办矛盾问题,协调发改、农业、住建、环保等部门,共同发力,高效推进;定期督查进度成效,建立“首问负责制”,拿出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人人有担子,事事有回音,出台“蜗牛奖”考核办法,对工作开展不力的镇办,及时通报,限期解决。

二是强化政策保障,加大资金投入。联络组主动分享亭湖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功经验,参与出台了《铜川市印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整合省市区三级资金和各类社会帮扶资金1000余万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住宅楼卫生环境提升、乡村振兴试点先行村人居环境改造等基础设施配套类项目、王石凹街道炭庄塔村生产道路修建等通园道路修缮类项目共15个。“十四五”时期,13个村村、村企、社会组织结对资金也主要投入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

三是坚持分类施策,推行“三化”模式。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联络组以落实“三化”要求为着力点,助力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工作。推行垃圾治理规范化,下硬茬、出实招在“三堆六乱”整治上下功夫,组织各方力量对群众房前屋后堆放的各种杂物、柴草进行清理整治乱,确保村庄干净清洁;推行村貌提升清单化,以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和示范村为重点,按照“三美”(最美村庄、最美巷道、最美庭院)创建要求,摸清家底,列出各村村容村貌提升整治工作清单,明确时间节点、夯实工作举措、稳步有序推进;推行厕所改造标准化,强化宣传引导,及时建新拆旧,因地制宜,帮助提供合适的改厕模式和技术,严格按照中、省、市农村户厕改造相关标准来施工,最大限度取得群众满意。

四是着力先行先试,促进长效管护。建立完善农村河道、道路交通、绿化美化、环境保洁、公共设施“五位一体”的综合管护工作机制,复制亭湖经验,提出“五位一体先行、五化同步创新”的工作思路。实行市场化发包,垃圾治理委托第三方管理,388个垃圾分类收集亭全部投放到位。夯实数字化平台,让数字化管理系统进入农村,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建管水平;采取网格化社会治理方式,绘制农村人居长效管护责任区域图,把第三方公司人员、村组干部、平台监督人员、普通群众等力量以村为单位整合起来;重抓系统化推进,以每镇重点打造1-2个村、每村1-2个循环点和一条循环线路建设为抓手,提高系统化推进水平,保证试点质量。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